鲜花养护

师德教师素质的灵魂关于建设高尚师德的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人民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每一位教师都要珍惜这份荣誉,珍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当一名教师,必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淡泊名利的决心。 教师要“珍惜这个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 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培养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自古就有,但在不同阶级社会有不同的内涵。 在社会主义中国,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严谨学习,科学育人; 热爱学生,以情感育人;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共同努力,共同育人; 敬业肯教,勤奋勤奋,专业教育”。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 首先,是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全体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道德,它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 教师劳动的模范性、创造性特征决定了教师道德有别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一代又一代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才。

“学高为师,堂堂正正为师”。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思想上倡导和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师德上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崇高的教育目的。 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专业工作与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他人的梯子,甘于奉献。做出贡献,教师才能一代代培养高尚的思想。 德才兼备。

师德包括师德、师德、师范、师风等维度。 奉献维度代表了一个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奉献精神; 教育维度代表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 教师模型维度代表教师作为教师的品格; 师风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

(一)师德的专业维度

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 教师职业理想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动力系统。 教师激励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其中理想是教师激励体系最重要的内容。

教师的理想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 不同层次的理想,产生不同的教学工作动力。 只有那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努力奋斗、具有高尚道德操守的教师,才能有长远而崇高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是巨大的。 他们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努力工作,执着求学,贡献自己的一切。

热爱本职、尽职尽责,是践行师德最基本的要求。 爱岗敬业,不仅体现了爱岗敬业、清正廉洁、尽职尽责、奋发向上、服务社会的崇高师德; 也体现了奉献社会、奉献人生的执着信念; 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和“爱岗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和“勤奋、多才、踏实、求实”的学风。 总之,“爱岗敬业”就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奉献社会的崇高境界。 用当时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心来而去,寸草不生”的无私无畏精神。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物质待遇比较低,甚至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以工资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而应该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做出无私的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教育培养后代的重要社会责任。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所学校能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的关键在于师德,师德造就了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师德师范维度

师德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教师践行“师德”的行为称为“师范”。 “师范”是指教师为人师表的品格。 教师肩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因此社会对教师的行为要求比其他行业的从业者更高。 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细节。 教师的言行举止要规范。 他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成为各界学习的榜样。 这构成了教师示范维度的四个不同层次:规范性、榜样性、榜样性和世界级榜样。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为师有学问,以正气为师;为师有学问,为世为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师德。教书育人的水平和高尚的教师品格。

作为一名教师,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精通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要精通学生所学的知识。 他们应该实践他们要求学生钦佩的行为; 对于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要坚决制止。 俗话说:“君子不为所欲为”。 否则,“叫你也不听”。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榜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师德的教育维度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 因此,教师应该把热爱奉献给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 切实承担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真诚关爱受教育者,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把全部精力和真情奉献给教育事业,树立爱岗敬业的榜样。 我们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真情、真心、真心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当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和引路人。 师爱作为师德的核心,体现了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热爱学生的统一。

“爱学生如孩子”是师德的重要体现。 只有爱学生,才能关心他们的成长,教书育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成才。 有人说:“如果一个老师把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结合起来,那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 这句话千真万确。

(四)师德维度

师爱必须表现为“师风”。 所谓师风,就是指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提倡民主的教育方式。 民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承认师生人格平等,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不以自己高于学生,并抛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为此,我们要善于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学术思想,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吸收学生的有益思想,从学生的提问和疑惑中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甚至鼓励学生否定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虚心学习学生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 我们要善于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熟悉学生的心理,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与学生进行沟通。 结交亲密朋友,学会“从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理解。

师范、师爱、师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师德是通过师范、师爱、师风来体现的。 师范、师爱、师风是师德的载体。 没有师范、师爱、师风,师德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师德,师德就是一句空话。 师表、师爱、师风还不够。 师、师风是表达师爱的具体方式,师爱是良好师风的根本保证; 同样,没有好的师风,师爱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良好的师风,师爱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而师表就是师爱和师风的具体体现。

教师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是区别“教师”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根本标志。 师德修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道德素质,逐步内化师德规范和标准,成为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自觉行为规范。 这就实现了从师德到师魂的转变。 ,奠定了教师师德的人格基础。 一切对师德的要求都是基于教师的人格。 师德的魅力主要是从人格特征上显现出来的。 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孜孜不倦地教导”、“践行”等理念,不仅是教师的标准。师德,也是教师良好人格和品格特征的体现。

(五)师德的适应与超越

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从主动适应到主动超越的过程。 教师主动适应师德,是道德自律不断提高的过程。 道德规范是外在的,道德自律是内在的、根本的。 只有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完成道德规范向道德自律的升级,师德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如果我们只把师德当成外在的约束,消极被动地“适应”,肯定无法真正适应。

教师对师德的超越,不在于“接受”和“适应”既定的师德标准,而在于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努力“超越”,用好现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如果说教师对师德的适应体现了师德的基本规定,那么超越则意味着积极完善这一规定,意味着教师对师德的适应从必然走向自由,从服从走向综合。 这是师德最完美、最有价值的归宿。 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达到这种境界。

师德的超越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师德一旦形成,就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是动态的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演变,教育对象的素质构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将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样,为了符合与时俱进的师德要求,教师为师之道就不是被动地适应原有教师的职业道德,而是要面对现实,实现自我的超越。自觉认识、掌握、摒弃现实对象的局限和束缚,把符合现代要求的道德规范融入教师道德,增加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主动对教育和教育对象产生影响。 。 教师道德的这种主动超越,主要得益于教师自觉培育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追求,即教师赋予教师职业的道德价值。 赋予的价值程度越高,教师实施超越的主动性越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学会不断超越自我,成为践行师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