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送花

时代之光东方美学语系下的中国现代艺术力量丨中国嘉德2022春拍

中国嘉德2022春季拍卖会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预展时间及地点

6月22日-6月28日

嘉德艺术中心

拍卖时间

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6月28日(周二)13:00

二十世纪艺术夜场

6月28日(周二)19:0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 A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今春,中国嘉德二十世纪艺术夜场将在东方美学架构之下,继续延展当代视野与文化纵深,呈现在中西美学内涵的交汇下,上世纪中国现代主义画坛的名家臻品。二十世纪艺术前辈们在异常艰苦的学习环境下创造了足以令人仰视的艺术成就,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铸下了时代的烙印,开创了具有东方特色的艺术奋进之路。此版块汇聚二十世纪华家,阵容豪华,包括李铁夫、颜文樑、庞薰琹、周碧初、许幸之、倪贻德、沙耆、孙宗慰、林寿宇等多幅隽永佳品。

Lot 1709
林寿宇 绘画浮雕
1964年
布面 综合材料
128×76 cm
发表:
《一即一切:林寿宇50年创作展》,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2010,图版第131页
展出:
“一即一切:林寿宇50年创作展”,2010年5月15日至9月26日,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
来源:
原藏家直接购自艺术家本人
亚洲私人收藏

《绘画浮雕》创作于1964年,与卡塞尔文献展参展作品同源,正是林寿宇透过铝片、画布与颜料,形塑而出的极简主义经典,也是其扬名欧洲的系列作品之一。铝是林寿宇“绘画浮雕”系列早期最常用的媒材之一,他在60年代率先将铝运用在绘画中,用以与油彩共同建立画面深度。他以一丝不苟的理性,打破绘画、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界线,塑造出清晰而绝对的美学逻辑,此件作品完整反映了林寿宇60年代中期对铝材的探索性运用。

Lot 1710
李铁夫 鱼
1947年
布面 油画
60.5×73 cm.
来源:
赵昱之女赵金枝女士旧藏
佳士得台北,1993年
佳士得香港,中国二十世纪艺术,2004年4月25日,Lot 0709

李铁夫素有“中国油画第一人”的称号,此次上拍的《鱼》正是其静物画的代表作,画面以近乎正俯视的构图呈现出李铁夫静物画的鲜明特征,既吸收了古典大师继承而来的现实主义内核,又融入了东方隽永的意境。古典风格中透出质朴,将庄严与静穆赋予日常之物,直指物象内质。李铁夫的留传作品珍稀难求,本件作品创作于1947年,他在如此特殊艰苦的时期受到了同仁赵昱一家的帮助,由此得以有了较好的创作环境以及静物素材,《鱼》便出自赵昱家族收藏,可谓来源明确,流传有序。

Lot 1711
颜文樑 冬渡夕照
1950年代
纸板 油画
24×33.5 cm
来源:
中国嘉德,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2016年11月13日,Lot 0001

颜文樑是我国第一代油画家与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写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合了印象派中光影的变换与运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色彩研究理论。此件《冬渡夕照》创作于1950年代,正是颜文樑留法归国之后个人风格最突出的时期,也是其将光色融合发挥得更为成熟的阶段。画面中有极为经典的“夕阳”元素,正是他最为钟情描绘的自然风景,他用光色融合的表现手法来突出日光的温暖灿烂,工笔画般细致的描摹将色彩表现力与绘画技法发挥到极致。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颜文樑1950年代的油画多以小尺幅的纸板、木板为主,幅面不大却不显局促,以细腻的色彩描绘大自然的恬静,令观者沉沦浸浴在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明丽光辉之中。

Lot 1713
周碧初 上海宋庆龄故居
1984年
布面 油画
73×92 cm
发表:
《第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图录》,辽宁美术出版社,沈阳,1984年10月,第7页,编号69
《周碧初画集》,学林出版社,上海,1993年,第55页
《上海油画雕塑院周碧初》,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3年7月,第124页
《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1949-2009油画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13年5月,第155页
《20世纪名家艺术系列:周碧初》,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与宏盛空间,上海,2018年11月,第565页
著录:
《上海美术通讯-第23期》,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上海,1985年3月31日,第6页,编号68
展出:
“第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84年,沈阳

周碧初是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的先驱者,他善于捕捉自然光景中瞬息万变的感觉,笔下的风景画既有西画情趣又有东方韵味,极具个人特色。本场呈现的《上海宋庆龄故居》创作于1984年,该作融合了民族特色和印象派风格,将周碧初艺术生涯标志性特征熔于一炉:强烈的红绿色彩碰撞、遒劲利落的点彩笔触以及光色交融的韵律感、装饰感,画面层次分明,色彩鲜丽,体现了周碧初构图和用色的老练。本作在完成的当年便选送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在当年的画坛足以引起极大关注。《上海宋庆龄故居》全面地体现了周碧初对印象主义的本土化实践,堪称其晚年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Lot 1714
孙宗慰 溜冰场
1947年
布面 油画
88×65 cm
发表:
《艺为人生—徐悲鸿的学生们艺术文献集》,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10年11月,第201页,编号4
《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12年7月,第153页
展出:
“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2012年8月11日至8月20日,中国美术馆,北京
来源:
中国嘉德,基石—中国前辈油画家专场,2014年11月20日 Lot 0027

本件《溜冰场》创作于1947年,为孙宗慰到北平后一重要创作,整体构图饱满,主体人物在画面中尤为突出,冰场热闹的气氛也渲染得恰到好处,体现了他对于形式语言及其细节的把控与构思,完美展现了孙宗慰艺术成熟期的高超水准,以及对于日常生活的细心体验。纵观孙宗慰的艺术生涯,他在40年代描绘此类生活片段,记录平凡日常为主旨的作品较为少见,此作还曾展出于2012年中国美术馆举行的重要回顾展——“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是次现身拍场也更为难得与珍贵。

Lot 1715
倪贻德 工人像
1963年
布面 油画
74.5×56 cm
发表:
《大师与庙堂—倪贻德艺术研究展文献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杭州,2015年3月,图版第144页
来源:
原藏家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倪贻德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传授进步的思想观念,和西方绘画的知识和技法,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启蒙宗师。因战乱等特殊历史原因,倪贻德的绘画作品大量散轶,而少数留存至今的画作中又以风景居多,人像作品十分稀有,且多藏于美术馆。本次上拍的《工人像》作于1963年,是倪氏难得的60年代大尺幅人像作品,并收录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大师与庙堂—倪贻德艺术研究展文献集》,珍贵性不言而喻。《工人像》一方面揭示了西方现代绘画对于倪贻德油画艺术观念的塑造,同时也反映了倪贻德借助中国传统绘画资源,对西方油画语言进行改造、转化及融合的尝试和努力,体现了其高度自觉的文化意识。因此,这幅作品不仅描绘是有关劳动者的写实肖像,同时也是有关倪贻德画家生涯的直观写照。

Lot 1716
沙耆 比利时画室
1942年
布面 油画
80×70 cm
来源:
比利时私人旧藏

沙耆是中国画坛的传奇画家。“画室”是沙耆钟爱的绘画题材,在比时期有多件佳作留存,并随其一同归国,后藏于重要美术馆。此次上拍的《比利时画室》创作于1940年代,是沙耆在比利时阶段的杰出代表,属同时期创作中尺幅较大者,所绘为沙耆在比利时画室内景,作品呈现画室常见之物,在画家巧妙的构图设计与严谨造型之下,疏密有致且相洽互链,显得井然舒适。画面不仅展现了他对标准欧系技术语言的娴熟掌握,更体现出艺术家对传统油画系统深度探索之决心。二级市场偶有以“画室”为背景的作品现身,但像本幅《比利时画室》如此详实、丰富再现画室的作品尤为罕见,实为难得。

Lot 1717
李斛 铁水丹心
1964年
纸本 彩墨
192×140 cm
发表:
《基石之路—中国现代艺术展》,势象空间,北京,2021年3月,第214页
展出:
“基石之路—中国现代艺术展”,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势象空间,北京
“东北工业?美术作品国内巡展”,2022年5月,辽宁美术馆,沈阳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李斛曾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投身艺术教育的同时,李斛从未停止对中国画革新的探索之路,坚持创作了一批颇具时代特色的作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斛创作了一批包含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绘于1964年的《铁水丹心》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代表,当时正值李斛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进入创作的高峰期,这这件作品中,他将法式明暗、苏式结构与中国笔墨结合起来,表现出厚实、细腻、沉稳的人物气质,人物造型之一也采用了苏联肖像中传统的坐式。李斛通过西画写实的色彩语汇和包容的素描原则与中国水墨画相融合,形成了一套专属于他并带有体系性的造型技巧。而该作也是目前市场中尺幅最大、最精彩的李斛人物画之一。

Lot 1502
庞薰琹 红衣带舞
1940年代
纸本 彩墨
66.3×41 cm
来源:
美国私人旧藏
邦瀚斯纽约,精美中国书画艺术品专场,2019年9月9日,Lot 0934
现藏者得自上述拍卖会

Lot 1503
庞薰琹 回望(一组两件)
1946年
纸本 水墨
28×36.5 cm.×2
来源:
中国嘉德,二十世纪中国早期油画家专场,2013年5月10日,Lot 2209
现藏者得自上述拍卖会

庞薰琹是中国最早一批留学法国的艺术家之一。在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味的现代风格油画之后,这位巴黎画派曾经的追随者精力逐渐转向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此次上拍的《红衣带舞》是庞薰琹艺术创作最为旺盛的四十年代所绘的仕女画之一,代表了他极高的线条艺术成就。该时期创作历经战火,仅少量白描留存,设色者更为稀少,画面中的大面积留白营造出空明境界,身着红衣裙的女子于画面中央翩翩起舞,线条细若游丝、柔美而有韵致。创作于1946年的《回望》同样用线描摹女神的秀骨清像,身披飘逸丝带,修长娉婷的女子极赋东方魅力,其节奏变化和装饰性特征反映了庞薰琹对中国传统线描的理解,同时又融入西方素描的造型观念,灵动而自由。

Lot 1518
孙宗慰 赴庙会途中
1942年
纸本 彩墨
106×62 cm
展出:
“西域西域—孙宗慰作品展”,2021年9至10月,势象空间,北京
来源:
直接得自艺术家家属

1941年,孙宗慰作随张大千赴敦煌考察,他被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生活情景和让人目不暇接的衣饰所深深吸引,创作了一批表现蒙藏风情的代表作,此件绘于1942年的《赴庙会途中》的彩墨作品正是诞生于这一背景之下,也是他艺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华彩篇章。在此画面中,孙宗慰以纯净的白为主色调,通过对人物的造型、动作、服饰的细腻刻画,表现他们的神态,尽管人物众多,但不显纷乱,同时赋予画面以真挚的情感,如此在他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中往往流露出一种纯静的诗意。

Lot 1524
许幸之 旅顺街景
1957年
布面油画 裱于纸板
38×40 cm
发表:
《许幸之画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北京,1996年10月,第58页

1957年夏,许幸之在完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的筹备工作后,被学院批准进行为期一年的旅行写生和绘画创作。这一年是许幸之创作的高峰期,他先后游历了大连、旅顺等地,并完成了一批油画风景的创作,此幅《旅顺街景》即是这批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艺术家秉承一贯的简练单纯、温和大方的油画风格,以电影镜头入景:浓密的树荫洒在路面上,带着孩子的母亲与远处悠闲的男子正迎面走过。树木与民居颇有秩序感地排列在大街两侧,与似乎要消失在空中的电线共同营造出一片澄澈的蓝天。许幸之这个时期的作品生意盎然,充满了祥和、向上与乐观的气氛。他在强调轮廓和线的同时,在色彩上采用了大块面的平涂,赋予画面以装饰性和整体的明净之感。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较少出现,此幅50年代的代表作更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