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养护

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

    策展人:Andrés Jaque、Marina Otero Verzier、Lucia Pietroiusti、Filipa Ramos、由宓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发布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主题:水体(Bodies of Water)。展览由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以及三位策展组成员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Marina Otero Verzier)、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由宓,共同策划。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担任研究与出版总监。


    主题:水体

    “水的流动与翻涌不仅维系着我们身体的运转,也将我们与其他身体、与人类之外的世界相连。”

    ——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

    从2020年11月10日到2021年6月27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将以“水体”为名,在跨度8个月的时间里向观众讲述作为生命源泉的水如何超越地域,将个体相连;探讨不同群体如何在交融中形成;同时,召集艺术家超越个体,超越国界地思考互联协作的新形式。

    谈及此次主题,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表示:“从细胞到人,到人与人的连接;从管道到腮室,到实验室,到气候变化,本届双年展的灵感来自于这些跨种群的联盟。从一次呼吸到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我们是如此地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牵动。面对全人类共同经历的挑战,本届上海双年展将通过挖掘多样的流通和交融形态,证明人与人的关联和不可分隔。”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费大为表示:“第13届上海双年展是在特殊的疫情时期开展筹备工作的。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水体’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加柔软,并且力图找到挑战传统展览方式的契机,迂回前进,到达以往的展览形式所不能到达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次展览具有十足的实验性质: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面前,策展将不断探讨自我变化的可能性。”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与上海独特的历史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上海便是各种流动性场域的汇集之处。这座城市地处黄浦江和长江交汇处,邻近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其发源史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紧密相连。冰融形成的水源从五千米高地疾驰而下,直抵东海海平面,6300公里的长江干流所裹挟的种种沉积物颗粒经过新陈代谢,最终孕育了长江三角洲(中国最肥沃的农耕区之一)里可食用的作物,悬浮在水体中的矿物和有机物也由此化作新的身体。水流重塑了地理环境,也为生命带来新的活力,而这一切并非顺畅无阻,没有冲突。本次主题也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历史相呼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身为南市发电厂,是上海最早建成的电力枢纽之一,曾为黄浦江畔的工业、经济和基础建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加速着整座城市的生产与人员流通。

    第13届上海双年展将为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平台,搭建不同学科、情感与智能息息相通的实践生态系统。借助与上海以及国内外线上线下渠道的紧密合作,本届双年展力图破除艺术的自给自足,推动艺术与科学、与技术、与社会建构及精神模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渐强演奏的双年展

    第13届上海双年展将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与上海城市历史、网络平台、国际机构连接最为广泛的一次。从2020年11月10日至2021年6月27日,在跨度8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双年展将打破传统“展览”形式,联合艺术家、研究者、行动者、机构和社区,以交响乐的结构为观众打造环环相扣、渐趋增强的三段式体验。


    段落一:湿运行

    2020年11月10日至14日

    本届上海双年展将以一场具有表演性的高峰对话拉开序幕,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将集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楼大厅进行思想交锋。与此同时,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始发点,这场峰会还将联动长江沿岸的艺术空间,以及网上的虚拟空间。


    段落二:生态联盟

    2020年11月15日至2021年4月9日

    在5个月的展览生长期中,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成为活动发生和向外辐射的基地,而流媒体、电视频道、社交网络、高校,以及与城市动态息息相关的系列干预行动将成为内容生产与输出的基建,联合创造线上线下社交与公共生活的新模式。


    段落三:一个展览

    2021年4月10日至6月27日

    第13届双年展的最强音将出现在2021年春季的实体展览中。展览将以庆典的形式拉开帷幕,覆盖当代馆1至3楼以及烟囱空间。展览希望观众能在思考和对话中组建流动的社群。作为上双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项目”将更加深入地发现和挖掘上海的历史文脉,以黄浦江为线索串联起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13届上海双年展策展团队


    // 主策展人

    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是一位工作生活于纽约的建筑师、写作者和策展人,现任哥伦比亚大学高级建筑设计实验室主管。雅克亦创立了创新研究室(纽约/马德里),并领导该机构在建筑和艺术的交叉领域展开工作。雅克的实践专注于探索作为生命、身体、技术和环境交互域的环境。雅克曾获弗里德里克·基斯勒奖(艺术与空间交叉实践领域最重要的奖项),第14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银狮奖最佳项目,以及狄奥尼西奥·埃尔南德斯·希尔奖(嘉奖其针对历史飞地的介入实践)。2018年,他担任第12届欧洲宣言展(巴勒莫)的联合策展人,展览主题“行星花园:孕育共存”对巴勒莫在边境状况和“交叉授粉”中作为场所和行动者所扮演的生态、技术和角色展开了质询。


    // 策展人

    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Marina Otero Verzier),是一位生活工作于鹿特丹的建筑师,现任新研究所(荷兰建筑、设计与数字文化中心,HNI)研究总监。在HNI任职期间,她主持推动了“自动化风景”和“精疲力尽:全球性枯竭”等研究项目,前者关注新兴的自动化劳动建筑配置,后者则致力于探索多元物种共生、情感与关怀,集合身体等组织形式。2020年9月起,她将担任埃因霍温设计学院社会设计硕士项目主管。

    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是伦敦蛇形画廊“普遍生态学”(General Ecology)项目的策展人。她近期策划了“普遍生态学—回到地球”(蛇形画廊成立50周年之环境专题项目),以及斩获了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国家馆的立陶宛馆“太阳与海洋”(艺术家:Rugilė Barzdžiukaitė、Vaiva Grainytė和Lina Lapelytė)。

    由宓,是一位策展人和研究者,现任教于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她的研究方向包括表演艺术、科技哲学、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她的研究和策展工作关注古代及未来的技术与网络。


    // 研究和出版总监

    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是一位生活工作于伦敦的写作者和策展人。她现任巴塞尔展会电影项目“光映现场”的策展人,亦担任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及巴塞尔设计与艺术学院的讲师。其研究关注当代艺术如何处理环境议题,如何促进人类、非人类和机器的种间关系。


    关于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ale)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也是当下亚洲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事件之一。自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方暨永久主场馆。从第1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2届“融合与拓展”、第3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4届“都市营造”、第5届的“影像生存”,第6届“超设计”、第7届“快城快客”、第8届“巡回排演”、第9届“重新发电”、第10届“社会工厂”、第11届“何不再问”,直至第12届“禹步”,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秉持支持学术与文化创新的使命,以开放的视野持续追踪全球语境下的社会变革及知识生产趋势,成为每两年一次集结于上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