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送花

被限流的2022年国内美术馆的多样化生态

2022年,“限流、预约、错峰、闭馆”等已经成为国内美术馆行业内最常被提及的几个关键词。但就在疫情影响的诸多限制之下,2022年国内的美术馆行业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萧条,反而是伴着不同新馆的启动和展览项目的进行,呈现出一派多样化的繁荣景象。

包括在2022年末全新开馆的上海星美术馆、由95后掌门的北京松美术馆、开馆十周年的龙美术馆、建立在崇明岛“废墟”上的没顶美术馆、X美术馆的移动美术馆项目等等,国内美术馆在2022年所表现出的具有明显差异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趋势,也让整个美术馆行业,呈现出更强的系统性与独特个性,以下我们为读者们汇总了10家在2022年度里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和相关的展览项目。

星美术馆

作为上海“一江一河”沿线璀璨的文化艺术地标,“西岸美术馆大道”已历经10年的开发历程。经过8年筹备和建设,位于美术馆大道最北端的星美术馆也将于12月30日正式开馆,并带来主题为“开启START”的开馆首展,在为期5个月的展期中,将展现来自全球85名(组)艺术家的88件当代艺术佳作,为岁末年初的上海汇聚一场“站在家门口看世界”的文化盛宴。

星美术馆建筑(航拍)供图 / 星美术馆

星美术馆原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海陆转运铁路平台“日晖港货栈”,始建于1907年。星美术馆由原铁路南浦站十八线仓库改造而成,由著名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建筑改造充分尊重历史建筑,以文化展示功能为基础,重塑场地特征,形成一处全新的文化休闲场所,成为上海西岸“美术馆大道”中独特的文化亮点。

星美术馆建筑外景 供图 / 星美术馆

星美术馆的开馆大展“开启START”,蕴含了美术馆英文名“START”的寓意,既令人联想到“星星(STAR)”,也代表了新的出发。星美术馆创办人、馆长何炬星介绍,希望人们来到这里,能体验到中国当代艺术在当下国际格局中的新出发,同时也希望星美术馆在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中开启闪亮的贡献。

马修·巴尼《狄阿娜》2018 生黄铜、加工黄铜、加工镀铜 442 x 487.7 x 160.7 厘米 Matthew Barney, Diana, 2018, Cast and machined brass, cast and machined copper, 442 x 487.7 x 160.7 cm 供图 / 星美术馆

安塞姆·基弗《摇篮曲(致敬梵高)》2010 有椅子和向日葵的玻璃橱窗 450 x 150 x 150 厘米 x3 Anselm Kiefer, La Berceuse (for Van Gogh), 2010, Three Vitrines with Chair and Sunflowers 450 x 150 x 150 cm x3 供图 / 星美术馆

而首展“开启START”是星美术馆策展团队为开馆布局的第一个篇章。在整体的策划中:开馆展将由四个连贯的展览组成,分别为“开启START”之第一季至第四季,每季历时5个月,为期2年。每一季均将以不同基调、不同视角来呈现,尽量保持艺术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即使艺术家有重合,展现的作品也一定 另有面貌。总体下来,四个连贯的开馆展览,历时20个月,将涉及全球当代艺术家超三百名,代表性作品超三百多件。参与第一季展览的88件作品来自85名(组)国际艺术家,他们中最年长的出生于1921年,最年轻的还不满35岁,涵盖当代艺术最具时代性和代表性的成员。

王广义《凝固的北方极地28号》1985 布面油画 100 x 150 厘米 Wang Guangyi, Frozen North Pole No.28, 1985, oil on canvas 100 x 150 cm 供图 / 星美术馆

白南准《蜡烛电视》1991 老式金属电视机壳上马克笔 内置点亮的蜡烛 38.1 x 41.6 x 37.8 厘米 Nam June Paik, Candle TV , 1991, Vintage metal television housing with permanent oil marker and lit candle 38.1 x 41.6 x 37.8 cm 供图 / 星美术馆

龙美术馆

2022年是龙美术馆开馆十周年,也恰逢我们无法置身于世界的时候,大流行导致全球社会经历了完全封闭的时期。2022年10月,龙美术馆特别推出“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邀请伊沃娜·布拉兹维克担任策展人,通过不同艺术家的140余件(组)作品,来回应人们内心深处对社交和在此世界中“存在”的渴望。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现场 图源 / 龙美术馆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现场 图源 / 龙美术馆

展览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主的创作,绘画和装置包括了艺术家的自画像、家庭相册、超现实场景中的陌生人、社会活动中的群体,通过四幕戏剧性的“剧集”带我们踏上一段旅程,每一幕的标题和主题都来自该板块作品中的一件:第一幕聚焦于单个人物的肖像作品,包括艺术家的自画像以及艺术家和模特之间的关系;第二幕的绘画呈现了家庭、朋友和恋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幕探讨了陌生人或同事,工人或狂欢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现场 图源 / 龙美术馆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现场 图源 / 龙美术馆

第四幕则将观众带入了抽象的领域,艺术家使用颜色、光线和形式来创造感官体验。使人们不再从外部观察身体,而是从内部占据身体,以便与物质现实相遇。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现场 图源 / 龙美术馆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现场 图源 / 龙美术馆

“人”或许是本次展览的主体,但艺术表现形式是度的。从拼贴画到超写实主义,反映了现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艺术运动。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现场 图源 / 龙美术馆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现场 图源 / 龙美术馆

存在于世: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览现场 图源 / 龙美术馆

UCCA

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月29日,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群展“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成为2022年下半年国内最为重要的美术史类的国际性回顾展之一。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图源 / UCCA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图源 / UCCA

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因深陷经济低谷而破败不堪,却迎来了属于艺术表达与实验精神的巅峰时代。本次展览是对1980年代纽约下城地区文化的一次回溯与致敬,聚焦当时背景各异、艺术实践横跨多种媒介,于纽约崭露头角的艺术创作者。如今,他们已成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一批艺术家。彼时的他们在纽约的画廊与美术馆、街头、俱乐部,以及新的替代空间中,积极进行艺术实验与公开对话,与此同时那也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艺术家和艺术家群体需要面对加速的城市士绅化和消费主义扩张的冲击,并做出了回应。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图源 / UCCA

这次展览并非按时间线索展开,也不以创作流派或媒介划分,而是通过艺术家涵盖丰富多元媒介的创作,从绘画、雕塑、摄影和表演,到对当时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涂鸦和新媒体装置的探索所展现的主题分为十个章节。展览汇集60位(组)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其中既有当时最负盛名的艺术人物的作品,也包括相对鲜为人知的艺术家创作。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图源 / UCCA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图源 / UCCA

“下城往事”所呈现的艺术实践在今时今日,尤其是在中国,仍然具有特殊的生命力,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早期,城市正是艺术灵感的重要来源。此次展出的作品仍将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引导我们在充满变化以及不确定的当下,探究艺术和所有创造性自我表达的无数可能。

“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展览现场 图源 / UCCA

没顶美术馆

在远离上海市区的崇明岛的绿华镇一角,有着几排像废墟一样破旧的长条状矮房,这里曾是绿华养鸡场的鸡舍,在2022年却正式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没顶美术馆”。

没顶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源 / 没顶美术馆

没顶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源 / 没顶美术馆

没顶美术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场地的原貌,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美术馆前身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绿华养鸡场鸡舍。对于“集体”和“原始”的独到呈现,成为美术馆的魅力来源。这片地方附近不是旅游景点,但呈现出一种热烈、原始的美。要承载这种美,展览空间必须原汁原味。

没顶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源 / 没顶美术馆

没顶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源 / 没顶美术馆

在没顶美术馆,一排老旧厂房的外侧墙壁上,雪白的“Made In”(没顶)字样标示着这片区域的新身份。这既有“巨大的艺术雕像如同野蛮生长的植物般冲破屋顶”的现实指代,又有“艺术创作要打破固有束缚、开拓全新空间”的内涵延伸。在这里,不少艺术品乍看似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细看却又奇妙融合。这片艺术空间处处是土与洋、古与今、大与小、杂乱与精致的强烈对比。

没顶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源 / 没顶美术馆

没顶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源 / 没顶美术馆

没顶美术馆的馆长、艺术家徐震表示:“在没顶美术馆,乡村这个大‘背景板’成了艺术张力的一部分。我们在看似最‘土’的田间地头布置先锋、前沿的艺术作品。没顶美术馆支持当代艺术的实践和探索。”

没顶美术馆 展览现场 图源 / 没顶美术馆

X移动美术馆

X移动美术馆是由北京X美术馆衍生的先锋展览项目,秉承“艺术无处不在”的理念,致力于与大众一起探索艺术实践的更多可能,让更多人感受艺术的魅力。北京X美术馆创始人、馆长黄勖夫认为,从“观众来美术馆看展”到“把艺术‘外卖’出去”, X移动美术馆是一次打破传统认知、重新定义公共艺术的大胆尝试。他希望能够重新定义公共艺术,引发大众共鸣,让“移动美术馆”成为当代艺术展览和艺术实践的“新潮流”。

X移动美术馆首期展览现场。 X美术馆/供图

X移动美术馆首期作品 童昆鸟《离开罗马湖的狄俄尼索斯号》。X美术馆/供图

2022年7月,以一辆商务车为载体,凭借光电装置以地为海的展览,在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地下二层停车场举办。这是北京X美术馆的全新展览项目“X移动美术馆”的第一期展览,展出作品是由艺术家童昆鸟创作的《离开罗马湖的狄俄尼索斯号》。

《离开罗马湖的狄俄尼索斯号》就是他在废弃物的基础上创造的。该作品以一个在罗马湖旁边的回收站购买的船型葡萄酒储藏柜为船体,加入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元素,搭配声、光、电的机械串联。车顶以艺术家特质材料延伸为航行的天幕,车底以蓝色灯带制造神秘海面,营造出小船无水行舟,借光浮航的效果。

X移动美术馆首期作品 童昆鸟《离开罗马湖的狄俄尼索斯号》局部。X美术馆/供图

除展览外,X移动美术馆还将在首个展期内开展大众艺术共创活动。无论是旧衣物、旧书、毛绒玩具,还是心情,都能成为艺术再创作的灵感来源。观众可在观展时投递旧物,由现场工作人员分类收集后运往艺术家工作室,旧物之后会由艺术家筛选后进行二次创作,被选中的旧物投递人将作为联合创作者署名在新作品展签。

X移动美术馆首期展览现场。X美术馆/供图

M+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

2022年11月,M+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在庆祝开幕一周年之际,举办首个特别展览“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这次展览是艺术家草间弥生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举行的最大回顾展,展出逾200件来自亚洲、欧洲及美国的博物馆主要藏品、私人藏品、M+藏品与草间弥生的个人收藏。展览由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炼及独立策展人吉竹美香共同策划,以全新眼光诠释草间弥生逾70年的创作生涯,并邀请观众一同发掘艺术启发变化的力量。

草间弥生 摄影:Yusuke Miyazaki 鸣谢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及卓纳画廊 © 草间弥生

这次展览按时序及主题出发,展出草间弥生创作生涯从最早期到最新的作品,审视她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所发展的艺术创作。展览共分6个主题,分别为:无限、积累、全面连结、生物宇宙、死亡、生命的力量,涵盖多种媒介的作品,包括绘画、装置、雕塑、素描、拼贴、流动影像和档案资料等。

草间弥生《自我消融》1966至1974年 彩绘模型、桌子、椅子、假发、手袋、马克杯、盘、水瓶、烟灰缸、塑胶植物、塑胶花、塑胶水果 尺寸可变 M+ ©草间弥生图片:M+,香港

草间弥生 《南瓜》1998 至 2000 年 混合媒材,一组六件 尺寸可变 艺术家自藏 © 草间弥生

关于这次展览,独立策展人吉竹美香谈到:“M+的展览为大家提供崭新视角去看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和人生。草间将她的个人经历,包括在艺术生涯中一直面对的挑战,以及她长期的心理健康困扰,在新冠病毒病肆虐全球之际,借着治愈的再生力量转化为创造力。我们很高兴能以崭新角度追溯草间弥生创作主题的蜕变,并带来全新的委约作品,令观众领略这位艺术家邃密的眼光。”

草间弥生 《残骸的积累(人格解体帷幕的囚徒)》1950年油彩、瓷漆、种子麻布袋 72.3 × 91.5厘米 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藏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执念》1992年 塑胶彩布本,共两屏 194 × 260厘米 Lito and Kim Camacho Collection ©草间弥生

为配合展览,出版商Thames Hudson将与M+合作出版图录《草间弥生:1945年至今》。全书收录了策展人论文、专题文章、草间弥生的图像年表、艺术界权威的圆桌讨论记述,还选录了草间弥生创作的诗歌、宣言、过往访谈,以及一些从未发表过的文字作品。

草间弥生 《安息之沼》2014年 塑胶彩布本 194 × 194厘米 艺术家自藏 鸣谢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及卓纳画廊 ©草间弥生

潇当代美术馆

作为山东省日照市首家当代艺术机构,潇当代美术馆位于日照市核心地段,总面积逾5500平方米,除了展馆之外,美术馆还配备有书店、咖啡厅、充满艺术气息的星级酒店等。美术馆的创始人丁一潇是一位90后,他从24岁开始收藏当代艺术,如今他的藏品风格已日渐成熟和多元。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览现场 供图 / 潇当代美术馆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览现场 供图 / 潇当代美术馆

2022年9月,距离上一次潇当代美术馆群展开幕已过去大半年时间之后,潇当代美术馆再次推出了由翁笑雨策划的“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大型群展。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览现场 供图 / 潇当代美术馆

从王茜瑶、孙一钿、张子飘到艾米莉·梅·史密斯、洛伊·霍洛韦尔、芭芭拉·克鲁格,聚焦于近五年以绘画为主的创作,这次展出的国内外49位女性与非二元性别艺术家的65件作品。主要聚焦于艺术家们近五年创作的以绘画为主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尝试探索不同的视觉语言如何拓宽表达的边界,尤其是如何再现在性别化的视角和特定历史语境下显得错综复杂的个体与集体经验。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览现场 供图 / 潇当代美术馆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览现场 供图 / 潇当代美术馆

这次展览也通过不同的章节与结构设置,对“女性”和“非二元性别”等身份问题进行了具有很强宽容性的理解与探讨。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览现场 供图 / 潇当代美术馆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览现场 供图 / 潇当代美术馆

在“女性观看女性”部分中,艺术家们考察一系列有关观看和被观看的主题;“身体作为场域”则延续了女性主义反对将女性身体客体化或资源化的传统;“日常的心理地貌”这一部分的作品引入随波悠游于日常生活的情愫,聚合了来自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生活经验,探索在虚实层面中空间与行动的多种重叠;在“认知错视”部分,如漩涡般诱魅的图像使我们沉浸其中,艺术家们也借此邀请观众直面自己未经审视的种种偏见、预设与症结;在“构造世界”部分,艺术家们通过大胆设想替代性的历史叙述和可能的不同当下来引发思考——在不断构建与重构丰富多样世界的过程中,人们彼此之间该如何相处。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览现场 供图 / 潇当代美术馆

“越过栅栏,如鸟儿飞过”展览现场 供图 / 潇当代美术馆

松美术馆

松美术馆地处北京市顺义区温榆河畔,由著名设计师周光明先生担纲设计,2017年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展览现场,松美术馆

2022年3月,松美术馆正式官宣95后新任馆长——丁泽华。24岁的他,一出现在大众视野,就刷新了“中国最年轻美术馆馆长”的记录,虽然年轻,但在出任松美术馆的馆长之前,丁泽华已有10年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史。

“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展览现场,松美术馆 图源 / 松美术馆

作为时代的变量之一,千禧一代通过社会及投资价值的棱镜去看待艺术。丁泽华却打破了大众对千禧一代的刻板印象,在收藏上他执着于梳理构建后89艺术的收藏脉络,除去时代烙印,他更强调艺术收藏的中国属性——收藏当代艺术,意味着收藏当代的历史脉络。

“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展览现场,松美术馆 图源 / 松美术馆

“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展览现场,松美术馆 图源 / 松美术馆

今年8月,松美术馆推出了“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展览,这次展览是松美术馆今年开馆后举办的第二个展览,和开馆展“节奏与迭奏”相比,松美术馆将矛头指向当下正青春的一批“90后”艺术家。如果说“节奏与迭奏”是一部中国当代艺术小史,那“断裂的一代”就是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全新图鉴。

“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展览现场,松美术馆 图源 / 松美术馆

“90后”特指出生于1990年前后的年轻艺术家。“断裂的一代”是对这一代人的梳理和总结,首次以群展、采访和出版的方式,尝试全面地审视发生在中国的一场不可逆的文化转向。展览尝试以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中的85新潮、玩世和波普、新生代、青春残酷、一代等为参考,比较受全球化影响的“断裂的一代”,和中国过往流派的不同。

“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展览现场,松美术馆 图源 / 松美术馆

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同样涉及现象外的思考:这个时代的本质和表象的关系;科技进步的乐观和技术、资本的滥用;自然人和技术对人的再定义;身体和激励的异化;社会带来的意识、心理、情绪、分泌的变更;时代的塑造和反塑造;差异性取代了批判性;全球化和身份焦虑;冷感和现实张力等,成为这一代人最显著的内在特征。他们决然而又直观地利用了植根在这些关键词中的文化含义,并示范了如何使用这个时代最断裂、最大众化的方式,凝聚成一种力量,成为一代人的统称。

“断裂的一代:90后的电子色、网络化、时尚消费、科幻散文和全球身份”展览现场,松美术馆 图源 / 松美术馆

西安美术馆

西安美术馆坐落于西安南郊曲江文化新区核心地带,北依大雁塔,南望终南山,是西安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机构之一。

人间仙境:方力钧水墨 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安美术馆

2022年7月,“人间仙境—方力钧水墨”在西安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由西安美术馆主办,杨超先生任总策划,鲁虹先生任策展人。展出方力钧先生水墨作品共计308件。

人间仙境:方力钧水墨 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安美术馆

这次展览集中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方力钧的最新水墨肖像创作,这些肖像作品多以艺术家的朋友为表现对象,对人物最真实和最不可替代的个人特质进行抓取和描摹,让每张面孔之下的情绪、感受、时代故事和人生经历层层铺陈开来,营造出艺术家心中纷繁芜杂、千姿百态的“人间仙境”。

人间仙境:方力钧水墨 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安美术馆

人间仙境:方力钧水墨 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安美术馆

相对于公众所熟悉的方力钧油画、版画作品,这些水墨作品打开了我们观看这位艺术家精神世界与艺术理念的另一扇大门。对于方力钧来说,无论是关注自己,还是关注群体,他的艺术始终都是离不开“人”的。近年来,他将视角落在了更为亲近的身边人之上。他们是艺术家、画廊老板、策展人、收藏家,更是方力钧的朋友。方力钧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手机,在各种场合为他们拍照,记录和呈现他们最真实的样子。此次展览中,方力钧用水墨的方式将那些或嬉笑、或无聊、或木讷、或不屑的人物肖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恣意纵情的水墨语言与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面孔,更是一个个不受拘束的自由灵魂。

人间仙境:方力钧水墨 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安美术馆

人间仙境:方力钧水墨 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安美术馆

西岸美术馆

西岸美术馆坐落于上海西岸。西岸十年,已形成11.4公里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众多文化艺术机构在西岸相继开放,使上海西岸形成为多元开放的文化平台,并逐步形成“艺术设计、戏剧表演、视觉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四条文化主线,这与蓬皮杜中心多年来建立的对“建筑、视听实验、音乐、电影、视觉艺术、设计、表演艺术”文化形态的跨领域研究十分契合。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岸美术馆

继2019年开馆大展“时间的形态”后,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也在2021至2023年呈现第二个常设大展“万物的声音”,以“物”贯穿叙事,溯源现当代主义史的发展流变。作为中外文化对话交流全新模式的先行者,西岸美术馆首创推出国内系统呈现现当代艺术史的“常设展”,与蓬皮杜中心联手,通过五年三个常设展,以“时间”、“万物”、“空间”三部曲为公众全面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的世界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展览汇集了超过160件蓬皮杜中心馆藏力作,以18个展览章节带领观众深入20世纪初至近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以“物”触碰历史时代脉搏,沉入聆听艺术背后的声音。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岸美术馆

多元性、罕见性、连贯性和相关性是常设展的四大亮点。作为现当代艺术一次万花筒式的巡礼,“万物的声音”呈现了艺术品和艺术家面貌的多元性,由画家、作家、雕塑家、导演、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依托丰富媒介创作的作品将颠覆人们对艺术的固化理解。值得一提的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两个在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流派皆发轫或蓬勃于百年前的今天,本次展览前所未有地集结了该流派的一众领军人物。常设展重视策展理念,关注内容和逻辑的连贯性,力图让展览化作一本清晰且直观的艺术史教科书,为观众提供可持续的艺术学习平台。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岸美术馆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岸美术馆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以常设展的形式系统深入呈现现当代艺术史,力图通过独创的“常设展”形式实现系统、深入、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国际艺术合作。“常设展”超过一年的展览周期不仅为更多人亲临现场观看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提供了可能性,更为美术馆推出深度且连贯的公共教育内容提供了根基。

“万物的声音”—— 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西岸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源 / 西岸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