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观北宋汝窑特展功能陶瓷的瑰宝篇章
在古老的河南,一片历史沉淀中,汝窑的故事被重新唤醒。如同一位艺术家的笔触,北宋时期的汝窑器盖,以其独特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图43展示了一件圆形器盖,它仿佛是一位守护者,用天青釉覆盖着自己的身躯。子口微露胎色,与周围釉面形成对比。这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工艺上的细腻处理。在宝丰县清凉寺出土的大量器盖中,每一件都有其独特之处,从大小到型号,都像是艺术家精心雕琢出的作品。
在考古学家们眼中,这些器盖并非单纯的装饰品,而是生活中的实用工具。它们配套使用于碗、盏等日常用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一种方式。而这种天青色的釉色,不仅显得高贵,也给人一种玉石般的美感。
汪庆正先生曾这样描述:“开创人工细密纹片”,这是汝窑在制瓷史上的四大突破之一。他认为这种纹理,是由于胎和釉膨胀系数不一致产生的自然现象,但通过控制这一过程,将它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这样的技艺从北宋汝窑开始而兴起。
除了这些已知类型,如梅瓶和圈足盒,还有一些未曾见过的小巧物件,如香炉、套盒、小碗、大盆等,使我们对那时代文化生活有了更加深入了解。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都享受着这些功能性的陶瓷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图44显示了一组七片残留瓷片,这些碎片来自不同类别的地壶和洗具,可以看出每个底足面的独特特色。平底通常采用支烧法,在底面留下三或五个小支烧痕;带圈足则分为直圈和撇圈,有的是满釉支烧,有的是垫饼成型,并且露胎部分明显可见。此外,小 碗类还可能采用两种制作方法:既可以垫饼也可以支烧,而且年代较早的手工更直接将支烧点放在足跟上。
最后,图45展现了四件残留瓷片,其中包括瓶底、盘底、器盖以及套盒。这一切都证明了汝窑产品多样化,其釉色以天青为主,但也有粉青和青绿相间。此外,开裂纹理有的稀疏呈冰裂,有的繁密如鱼鳞,再次证明了这一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并且成为鉴定新唐至南宋时期陶瓷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总结来说,大观北宋汝窑特展不仅展示了一段历史,也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些远离现代文明的人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如此精美而实用的陶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