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送花

自然之美紫泥与紫砂区别探究窑炉温度控制技艺的传承__紫砂之家

在龙窑的高温环境中,温度控制是一项极富技术含量的过程。不同类型的陶器和各种大小的原料,在烧制时所需的温度各不相同,但这种差异必须控制得非常精确,不能超过5摄氏度,这对于保证陶器的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温度偏离了临界点,就可能导致陶器致密度不足或变形。而在高达1000多摄氏度的情况下,将不同区域的温度控制在如此微小范围内,这完全依靠经验积累。因此,一般来说,负责指挥烧制工作的是经验丰富、熟练技艺的人才,他们几乎寸步不离地监督整个20多小时的柴木燃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窑炉中的颜色来决定何时投入柴火以及投入多少。这一系列颜色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温度:500℃为暗红色;700℃为鲜红色;800℃为橘黄色;1000℃为浅紫色;1300℃为白色;1600℃则是耀眼无色的透明状态。

在烧制过程中,木柴燃烧需要大量氧气,如果空气流通不畅或供氧不足,便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而如果供氧充分,则会有剩余游离氧存在。根据游离氧和一氧化碳含量,可以判断出窑炉内部是否属于还原性、中性还是强oxidizing氛围。一旦达到8%到10%以上,则进入强oxidizing氛围。

此外,由于紫砂泥中的成分包括硅酸盐、铝酸盐以及铁矿石等,因此实际上可以降低到1400摄氏度以下进行烧成。紫泥通常被认为是在1150至1180摄氏度之间进行燒造,而三角测温锥则显示出1200至1270摄氏度左右。这与其他类型如红泥(1100摄氏度)和绿泥(更耐火)的燒造条件有所区别。在这样的条件下,紫泥中的矿物质扩散速度相对较慢,使得赤铁矿不会形成新的相,从而使得制品呈现出红褪去或者深紫褪去之颜色。当以还原气氛进行燒造时,则反应按照SiO2—Al2O3—FeO系相图进行,在1100摄氏度附近形成低熔共熔物并产生液相。在这样的环境下,当Fe2O3大量发生还原生成FeO时,其颜色从深紫转变成黑暗,并且由于表面的沉积物难以逸出而造成鼓泡状废品。此种情况往往由缺乏足够通风引起。

总之,对于保持高质量产品而言,不仅要精准掌控窑炉内外温度,还要确保正确理解材料特性的反应,以避免因错误操作导致产品出现问题或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