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建水陶陶瓷界中一抹紫__紫砂之家

王永清制“残帖”纹烟斗

向逢春制“残帖”山水纹直颈瓶

向逢春制“残帖”竹纹盘口瓶

建水陶又名建水紫陶,因产于云南省建水县,呈赤紫色而得名。据现有史料和实物考证,建水紫陶,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建国初期,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近年来,在越来越多建水陶艺家的努力下,这一文化瑰宝得以重放光彩。

古老又经典的手工技艺

建水紫陶不叫紫砂陶而叫紫陶,皆因其泥料与紫砂泥有本质的区别。紫陶泥浆经过滤浆后,经过五六次反复搅拌漂洗,在透气封闭的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整个过程要经过20天左右的时间,这时的泥料已腻如膏脂。然后要经过拉坯,拉坯时“心要正、眼要准、手要稳”,唯有此,才能造就一件优秀紫陶作品。

建水紫陶的坯土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元素的红色粘土,填色的泥料则是含硅的白色粘土,一些灰绿的、浅绛的、橙黄的天然彩泥被奇妙地敷上了紫色的陶坯,这种人为的创新和发挥,极大地彰显了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力。

因紫陶泥料的无砂细腻,可经过精细的打磨而得到陶明如镜的“无釉磨光”效果。高温的焙烧,使得陶质坚硬如铁,一件上好的紫陶要通过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才能完成。打火皮是第一道打磨工序,以粗砂石磨去火皮,再用细砂石打磨留下的拉丝,最后用鹅卵石抛光,细致复杂的过程后,原本暗淡粗糙的陶体被磨出了镜光,最后用油脂对陶器进行周身擦拭。经过如此细致繁缛的过程,粗糙无神的陶器,才会显出诱人的光彩。其细润的质感和光泽的变化,会令人在反复展玩之中爱不释手。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出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时至今日,建水紫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拉坯是整个制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同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媚俗、雄浑与小气,都是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

把文人字画移位于紫陶之上,令古老的建水陶艺升华为一种经典。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气质,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捉毫濡墨须有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觉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建水紫陶的魅力,还在于其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质泐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刻将湿润状态下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痕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并无刻石般线条自然崩裂的糙刺边沿。然而,妙处在于,刻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分次打磨抛光以后,线条居然呈现出好似经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

汽锅是紫陶产品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驰名中外的“云南汽锅鸡”就是用紫陶汽锅烹制出来的美味佳肴,用汽锅烹炖肉类菜肴,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汽锅具有耐酸、耐碱、保温持久等特点,同时也是造型美观的美术工艺品,使人看了赏心悦目。

独特的残帖装饰艺术

“残帖”装饰是建水紫陶独具匠心的创造,是所有陶瓷中仅限于建水紫陶独特的语言。传说建水县城有一位文人练字时,将写过的字纸随手扔在一边。却无意间发现了堆在一起的字纸表现出一种残缺的美感。残缺美属于美学范畴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来表达残缺之美。

“残帖”便是将在陶坯上施泥为彩的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残帖的做法是:将坯上的字画分别以阴、阳两种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彩泥交替填充,多不过五六块,少则两三帖,让观者心随神移,拍案叫绝。

最早运用“残帖”装饰紫陶的是王永清。王永清是清代贡生,建水著名的书画家,他吸取了传统书画艺术精髓,借鉴景德镇陶瓷装饰的技艺,将“残帖”装饰运用到紫陶上,开创了紫陶装饰的新局面。

向逢春是建国初期又一位“残帖”装饰大师,他更加强调装饰的精细与规整,色区覆盖层次明显增多,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精细,特别注重与器形、绘画和书法的完美结合,作品讲究书体的谐调美与装饰的工艺美,形成鲜明的风格。

逐渐消失的奇异窑变

传统的建水陶窑称为龙窑,一般呈竖卧状依山由低向高逐台而建,火门在下,切面为上圆下方马蹄形。建水紫陶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000摄氏度以上,因陶坯中的呈色元素含量不同,高温下窑气的变化使得陶器在焙烧过程中,会出现意外的颜色和花样,形成可遇不可求的“窑变”。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碗窑村。碗窑村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后人只知道这里世代以陶瓷为业,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子身后的红土坡由东向西绵亘数里沉寂着一行迹清晰的古窑遗址和堆积如山的陶瓷残片。

建水的碗窑村在泸江支流绣球河边,只有几十户人家。自1000多年前起,碗窑村的居民就大多以烧制陶瓷为生。不过,现在当地都用气化窑来烧制紫陶了。现在的碗窑村唯一还在坚持用龙窑的是陈外元夫妇。陈外元总是很遗憾地摇摇头说:“都不用了,都不用了,好东西呀。”现在人们通常使用现代化的气化窑,成品率可以在95%以上。而龙窑的成品率通常不会超过七成。但龙窑有它的魅力,当龙窑窑膛温度达到摄氏1200℃时,紫陶呈色就会出现奇异的窑变,或黑或绛或红紫相间,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的神奇色彩。窑变后的建水陶,像云彩一样神秘而又捉摸不定。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