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霍刚 追随赤子之心的艺术人生

华人战后抽象艺术先锋霍刚今年三月来港,举办名为《再遇.归来》的香港与南京双城个展。苏富比有荣访问这位92岁的艺术家,倾听他纵横东西方艺坛六十载,将艺术一生娓娓道来。

霍刚及其作品《抽象 2020-021》,摄于香港交易广场「霍刚:再遇 • 归来」展览现场。

霍刚,本名霍学刚,1932年生于南京,幼时曾因抗战举家移居重庆;1949年,他东渡,就读台北师范学校艺术科,期间结识李仲生,开始投身现代艺术创作。1956年,霍刚与萧勤、李元佳、陈道明等人共同创立首个战后华人艺术团体「东方画会」,被誉为「八大响马」之一。1964年,他远赴欧洲,旅居意大利米兰五十年,直至2014回归台北。

霍老师虽已迈耄耋之年,仍然白发朱颜,神采奕奕;气质温文尔雅,真挚可亲;一开口妙语如珠,说话言简意该,充满睿智,的确人如其画——简单却不简单。霍老师经历过战乱与漂泊,人生跨越时空国界,犹如一本行走的历史大典,此访谈可谓一场与艺术和历史的对话。

热爱艺术,与生俱来

充满动荡的童年,无碍霍刚醉心画画。他的艺术创作可谓始于机缘巧合,亦缘于血脉基因。

小时候,霍刚物质生活贫乏,碰巧邻居是一名漫画家,给他借出铅笔。家里没纸,霍刚就在墙上写,在门上涂。防空警报响个半天,霍刚日日涂鸦,自得其乐。那些日子,为艺术家种下不受拘束、随心所欲、臻于至善的创作精神。

父亲逝世后,霍刚与南京着名书法家兼诗人祖父霍锐同住。霍锐每天在家写字,让孙儿霍刚替他磨墨、铺纸。霍刚耳濡目染,学会笔怎么拿、拿多高。在长期熏陶下,霍刚观察到每只中文字皆拥有独特形态。他学会将字拆散,研究结构,一笔一划,顿挫提按,妙不可言。

祖父教我,要将每只字当一个人来看。例如把「谢」字拆开,「言」、「身」和「寸」就是三个人挤在同一空间里,各要占得均匀,才能并存。「品」字三个口,下面两个口要撑得住上面那个口,字才够稳定。所谓书画同源, 每个汉字就是一幅画。

霍刚

祖父的书法影响了霍刚对几何、空间、比例和美感的概念。在一个空间里,要如何分配「点」、「圆」、「线」等几何图形,以达致构图均匀?这成了霍刚穷尽一生的艺术生涯都在探索的议题。潜移默化之下,他将这些概念融入了日后的绘画创作之中,炼成艺术家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

霍刚《集1-8》
油画画布(八联屛),2009年作
每屏:120 x 70公分
全作:240 x 280公分
于2023年4月成交
成交价:2,159,000港元
(艺术家拍卖纪录)

巧遇恩师,音乐领航

1949年渡海过台后,霍刚入读于台北师范学校,习得素描基础概念。他从报章读到被誉为「现代艺术导师」李仲生的文章,不惜节衣缩食,省下学费,向他学习西画。李仲生曾于1930年代初留学日本东京,师承藤田嗣治、东乡青儿等教师,并深受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胡安・米罗(Joan Miró)、瓦西里・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等人作品启发。他不拘一格的教育手法,颠覆了霍刚对艺术及绘画的根本观念,并引领霍刚接触现代艺术,尤其是超现实主义创作。

当时没有现代美术馆或当代艺术馆,少年霍刚求知若渴,下课后经常流连书店、音乐会和咖啡厅,将当时仅可触及的音乐、文学和电影尽收眼底,到处吸取不同文化养分,滋养灵魂。

小时候,万般诸事都很克难、克俭。以前的音乐堂没音乐听,老师讲西方音乐只能纸上谈兵。直至在的「潮风」咖啡厅,我才终于从点唱机亲耳听到英文乐曲。我和朋友会点最便宜的饮料,泡一个钟,听其他客人点曲。

霍刚

霍刚自小热爱音乐,无论是在父亲从同事借来的耳机中听见的京剧,还是在抗战胜利后从收音机听到李香兰、周璇、白光等,流行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歌曲,这些音乐旋律经常回绕于霍老师的脑海里。时间久了,他透过推敲、研究音乐的形式与结构来创作。

「绘画是视觉艺术,而音乐则是听觉艺术。音乐的语言透过旋律、对位、和声、比例、长短、强弱来表现。节奏紧凑松散,轻重缓急,画画也一样,下笔转折,时快时慢。我不懂音乐,但我可以画画。」音乐成为霍老师艺术生涯的重要灵感泉源。

当杂志与展览目录上,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保罗・克利(Paul Klee)及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等现代艺术大师作品的黑白再制图版已无法满足霍刚对艺术的渴望,他决定破釜沉舟,远赴欧洲看原作真迹。

出发欧洲前,霍刚只学了六个小时意大利语。他带着六十多张关于国乐、京剧的黑胶唱片一同登上名为「越南号」的法国邮轮。选址米兰后,他爱上当地的歌剧与古典乐,习惯听着音乐作画。

霍刚 《承合之3》
油画画布(双联屏),2011年作
100 x 200.5公分(每屏)
200 x 200.5公分(全屏)

于2022年10月成交
成交价:1,638,000港元
(艺术家第二高拍卖纪录)

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合璧

初期,霍刚主要创作油画、水墨素描及静物画等,其画风以新古典主义及超现实主义为主,充满神秘及奇幻色彩。在他落户米兰之际,该地已是欧洲前卫艺术的重要中心。霍刚踏上自由创作、艺术百花齐放的顺风车,与当地艺术家频繁交流。他开始积极回应意大利当时的艺术运动,创出更具沉思冥想性质的作品。

在芸芸欧洲艺术家当中,霍刚尤其受亚美迪欧・莫迪里安尼(Amedeo Modigliani)启发。莫迪里安尼作品的人像双眸半睁半闭,具含蓄、冥想、内观等东方佛学元素,体现出东西融合,世界一家之宇宙观。这激发霍刚反思其创作方向。

霍刚道,「西方艺术的平面有三维:高、宽、深。他们讲求科学、逻辑性、技法与比例等原理法则。东方艺术则截然不同,充满暗示、象征性、空间处理、诗意等富精神性的元素。去了欧洲以后,看到很多艺术家画超现实主义的作品,画得很好… 我就改变方向了。我认为要走中国的方向。」

中国的方向,形而下是中国的「线条」、「圆点」、「水墨」、「留白」和「淡雅」等西方缺乏的东方观念与内涵;形而上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当中包含博大精深的思维和哲学精神。如《道德经》中将宇宙的起源归结为一个普遍的「道」;《易经》则详尽描述了宇宙生成的过程。霍刚将这些东方的宇宙观化为西方的几何图形,将中国非具象的绘画传统融入西方绘画和抽象思维,成就真正意义上中西合璧的国际化创作,打破所谓东西方的艺术区隔。

2024年4月11日霍刚「回故乡」展览开幕式上,霍刚作品《抽象2017-016》正式进入南京金陵美术馆藏。

华人几何抽象艺术的先锋

霍刚在数十年事业生涯期间,举行过无数次展览,近年以2016年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寂弦激韵•霍刚」回顾展,以及2018年米兰蒙札皇宫美术馆(Villa Reale di Monza)举行「形色之外:霍刚米兰回顾展」最为重要;今年三月,霍刚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举办首场香港个展「再遇・归来」,并在四月于艺术家故乡南京举办「回故乡—霍刚艺术大展」,致敬这位华人几何抽象艺术的先锋,载誉归来东方。

位于南京老门东的金陵美术馆。

霍刚融汇了东西文化艺术发展,丰富了欧美现代艺术版图,更将中国文化的根流传开去。正如苏富比亚洲现代艺术部主管郭东杰所言:「霍老师的人生见证了二次大战前后的中国和世界历史,其创作融合了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并在抽象结构与超现实主义奇想之中,刷新了书法线条与禅道哲学的创造性,是海外华人艺术家版图中的最后几块拼图。」

霍老师毕生醉心艺术,由始至终拥有着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至今92岁身体依然健壮,持续创作,令人肃然起敬。对其起伏跌宕、精彩绝伦的人生,他作出了这十六字总结:「无中生有、天马行空、莫名其妙、妙不可言。」当中所含的智慧内涵,值得后人细味。

具有鲜明的几何抽象元素的霍刚八联巨作《抽象2023-017》(左一)。

「我后来明了,虽然我以西方传统媒材油画创作,但是贯穿我的作品内涵,始终是东方的哲学与文化精神。作为一位华人艺术家,对于艺术的坚持从一而终,而体现在我作品的精神内涵是中华文化的根,就算走了世界大半圈,也始终未变。」——霍刚,摘自《霍刚Ho Kan:Line, Shape, Color》,Rizzoli,2023年,纽约,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