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我认识的陈承基

陈承基四十二岁,已过了不惑之年,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国画家。 他擅长写意花鸟,画风清丽,意境深邃,富有情趣。他重传统而又极富创新,其作品先后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参加过国内外不少大型画展,他的作品还多次被作为礼品远赠新加坡、法国、匈牙利、日本,深受赞誉。 他没有读过艺术专科学校,可他从小喜爱美术,而真正开始他艺术生涯的起点,却又是极富戏剧性的八年农村插队生活。在剑阁贫寒的山区,为了添光度日,他曾学着为农民的箱柜上勾画一些图案,填补旧家具磨损的颜色,描绘桌椅,甚至搞过油漆,可这样的劳作并没有磨灭他对绘画的追求,反而他以更大的热情从民间艺术的宝库中吸取营养。美的一切部使他充满了兴趣,一条蓝花布头巾,一个粗糙的挑花枕头,都会使他感受到朴实的美。为了学习,他节衣缩食,渴求能省一点钱去买书、买纸、买笔墨。他也企望有多一点时间去画屋前的瓜、屋后的果,画那溪边的小鸟,那山后的松鸦。一本《芥于园画谱》,他临了又临,一页汉碑他摹了又摹,勤学苦读,不惜“三更灯火,五更鸡”,这就是他的自修经历。 “锻炼”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可当回到城里时,他反而又觉得有所失,因为他忘不了那苦寒的山区,而山区最引他依恋,却又是那条弯弯的小路。他曾时时在这弯弯的小路上徘徊、彷徨,寻求创造的灵感,冥思自修的甘苦,体味奋斗的天趣。也是这弯弯小路边,充满生气的野花、小草,萌动了他创作的,唤起了他对艺术生活的追求。也是这弯弯的小路啊,带他师法大自然,把杏、桃、李、梅、白菜、苦瓜尽收笔底,溶为有声、有色、有情的画卷,散发出美的诱感力。正如一位评论家所描述的那样·“陈承基作画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把感受到的大自然之美,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吐露出如火的热情。”这见解极为精到。当然我也非常赞同另一类记者对“他从乡间小路走来,他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的评价。这正是他作品的感人之处。 如今,他又以面目一新的作品,使人们感受到,不断探索奋进的勃勃生气和力求变革、创新的雄心。 这就是我认识的陈承基,一位勤奋而又甘苦的自学者,一位充满希望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