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荒园记忆与生命痕迹 欹梅周岩个展

2022年7月3日至9月18日,十点睡觉艺术空间呈现由独立策展人杨紫策划的展览“欹梅—周岩个展”。此次展览展示了艺术家周岩最新的艺术作品,涉及影像、多媒体装置及绘画等多种媒介。展览内容围绕着一座无人问津的荒园展开,这片废地曾经是晚清诗人龚自珍(1792-1841)逗留在北京五年期间的住址。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文笔激昂、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故居被占用为市民的分配住房,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这些逼仄的生活空间被清退。而此地究竟要被改造成为何种性质的场所,仍未有定论。

开幕现场

此次展览,周岩将试图在展厅中还原这块区域中曾经存在过的众多生命痕迹。这一过程中,龚自珍伟岸的形象只是做了一个引子——他在作品中描述的,更多是无力反思和逃脱生活重压的底层人物。在录像作品中,他讲述了一个由租主带租客看房引出的一个三角恋的虚构故事。一位报道地震的记者来到北京,意外地与居住在改造为大杂院的龚自珍故居中的女性恋爱,在这位女性与丈夫提出分手之后,她的丈夫选择了。五个章节中,不同角色无声的旁白构建了这个故事。观众在录像中能观看到的景象,是在电子游戏建模软件中还原的故居场景。录像的第一人称视角仿佛一具透明的幽灵,来回游荡在这虚拟却又曾真实存在于物理世界和历史长流中的空间,以只能分辨黑、白、蓝三种颜色的眼睛观看它的存在与毁灭 。周岩亦邀请观众在展厅扮演这位幽灵。他将各种材质的小型雕塑散落地悬挂在展厅之中,随着感应器触动观众的身体,雕塑内部发出蓝色的幽光。

周岩援引阿甘本对“神圣人”的概念,展现时时刻刻被法律秩序包裹的人之状态。他们无法用感官察觉外在的包裹物,却能感受到轻微的窒息。这种窒息感受在普遍的社会生活中流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互相感染,凝结成情绪的纠结与沉落。

开幕现场

“龚自珍故居”就这样在历史的不断地变迁中重塑着自身的面貌,如今只剩下荒草和残垣。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那些如漂浮尘埃般的爱恨情仇,那些发生在院子里的故事依旧牵动着艺术家周岩的内心。正如周岩所说:“这些故事让我着迷,好像它们都或多或少曾发生在我周围。”


艺术家 周岩

周岩,生于北京,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

周岩在创作中通常探讨由个体与群体的共生状况所衍生的问题。他此前的作品多使用类比、置换、模拟等方式演进特定场域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影响,并选取当代艺术与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案例作为参考线索。他主要使用的媒介包含影像装置、交互游戏、艺术家书等。


封印失落园

文:杨紫

周岩的创作多以电子游戏为媒介,并在其中保持一种方言感。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国外的学习经历,在其作品中有意保留的,是搭建虚拟世界的手艺,以及遥远时空中情切的思乡。展览“欹梅”里,他重新搭建的是已被夷为平地的北京龚自珍故居。但这并不能表明他对龚自珍有多少打小培育的深厚感情。故居离小时候他爸单位分配的房子,只需要拐一个弯儿。2019年以后,他回国,开始住进家里的老宅。出门遛弯,常会走到这里。几年来,他与荒园建立了友谊。他们本来认识,但不相知。那时候,他知道的一些当红艺术家,要么操作全球通用的宏大概念,要么完完全全陷入对封闭自我的迷恋中,没有谁乐意花时间跟家门口的邻居交个朋友,顺便从他们身上感悟点什么。好像近处的生活非得是枯竭的。

前言

被放逐者

被放逐者的脚印

龚自珍故居现在在高德地图上还叫“龚自珍故居”,但已经拆成了废墟。地面上遗留的瓷砖,墙上线头杂乱的电表,没人收拾的人形衣架,暗示着这以前有住家。从私建的瓷砖面积推断,每家每户的生活区域逼仄,很难算上得舒服。周岩常来这里消磨时间,春夏秋冬,看见野草的疯长和衰败,看见一个纸箱子莫名地出现,又莫名地移走。他结识了院里唯一的钉子户。老大爷跟他念叨了这里模糊、琐碎的历史。几年就这么过去了。

尘埃

风景

风景

风景

周岩用制作游戏的软件复刻了这院子,他能更自由地在里面游荡。粗粝的现实被渲染成光滑的表面,像是杰夫·昆斯的雕塑。他对此不太满意,在生成录像时,将画面处理得很模糊。他编造了五幕剧,借主角和旁观者的口,讲一个故事。一位外地记者因为采访唐山大地震,借住在这片杂乱胡同的帐篷里。胡同里住着一对夫妻。妻子和记者相好了——她屡次想逃离她的婚姻,想依靠他人逃离她生活的困境。得知此事,曾因穷困经历过感情伤害的丈夫感到无望,找了棵树,上吊了。后来,记者继承了他们住过的房子。

幻世录

幻影

这些虚构的角色是周岩所熟悉的、关心的。成长中,他目睹了北京内城的激变,一些人迅速得势,另一些人恐惧于崩裂的毁坏和建设,竭力逃避被淘汰或更新的前景。在有的艺术家的眼中,迅猛的城市化是改革开放点燃的熊熊野心的景观外现。他们为之陶醉。周岩却同情地将视角持续地投向后者。这种锚定出于一种假设:在无限加速的发展速率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堕入后者的境地。自阿甘本的《神圣人》一书中,他为这些人找到了概念化的原型。阿甘本提出“神圣人”——可被随意杀死,却无法被献祭的“赤裸生命”。1他们是美妙人间秩序的例外,他们污浊,他们低贱,他们的低贱仿佛是必要的,凭借他们的低贱,享有“普遍”权力的之公民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安全感。“至高主体”——权力的裁决者——决定哪些倒霉鬼是“神圣人”,哪些不是,也正因如此,幸运儿随时有转职成倒霉鬼的危险。为了不“阶级下滑”,他们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地听命于裁决者的律令。

悄悄话

“神圣人”是罗马法律中的概念,“至高主体”是中世纪对上帝的代称。这些称谓如今人间化了,也是带有西方神学的影子。中国的民间宗教具有僭越性和灵活性2,对所谓“神圣”之物的敬畏总掺杂着一点点可供周旋的余地。人们总有心气儿,有办法,能来回试探,改变自己不幸的境遇。故事中的妻子是这类典型。第三幕的对话透露了一个细节:妻子很早认识那位记者,她的背叛蓄谋已久,但是迟迟拖延实施。或许,她在犹豫:如果逃离眼前沦为“赤裸生命”的命运,也会陷入不可预料的陌生困境之中。世上本不存在完全没有风险的生活。

围栏的两边

最诗意的时刻

周岩的游戏世界遵循严谨的写实原则——他创作的翻模雕塑取材于荒园中捡拾的废弃物,是该原则对展览的补充。他神情贪婪地观察这座无人问津的废地,恨不得将它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地存储在硬盘中,好像那片园子,以及他曾经拥有的整个生活随时都会在下一个顷刻间覆灭。虽是使用了游戏的媒介,周岩对作品中“游戏性”——以互动引发游戏者心灵活动的机制——并未有意挖掘。他所在乎的,是游戏所包含的别的功能。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游戏的认知结构分为“顺应”和“同化”两个面向。顺应指的是儿童通过游戏练习遵从外在世界的规律。“同化”与此相反,是儿童通过幻想,将外在世界纳入自己设置的规则中。善于“同化”的儿童可能常被大人们视为任性的,不够“听话”,说不准,这反过来也会刺激他们变本加厉地发展自己“同化”的能力。周岩是个任性的大儿童,不想“顺应”,想“同化”外面的世界。他想封住一块领地,停住里边的时间,哪怕一小会儿也好。他想那片千疮百孔的废墟保留下来。他想北京这座城狂飙突进的脚步悬在半空里。他失去了太多,他的爱,他的恨。死亡、灾难、性、被控制的生命、被扫描的躯体、被扼住喉咙无声喊叫的脸。“至高权力”提着裁决的刀,随心所欲地划归命运,判定谁是“神圣人”,谁不是。等待裁决的人,无力地占有,无力地执着,没法不对失去一切感到惧怕。

几天前,周岩给我发信息。“德州又发生枪击案,小学里面。19个学生,两个老师死了。”我说,现在人有吃有喝的,怎么就要杀人,就要死。肯定生命没问题,是我们的共识,但回完了我还是觉得哪儿不对,对话也戛然而止。后来我想起来周岩在录像剧本里写的对话。一个人说:“所以老话怎么说来着,好汉不吃眼前亏,好多事你以为过不去。但谁知道后来能怎么着。还是得活着。”另一个人说:“我不这么觉得。”

1.《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意)吉奥乔·阿甘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2016),第118页。
2. 参见拙作《弥漫性宗教与中国前卫艺术的起源》,https://www.mplus.org.hk/tc/magazine/diffused-religion-and-the-origins-of-chinese-avant-garde-art/


策展人 杨紫

杨紫,独立策展人,毕业于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他于2020年获选为首届“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研究学人,并担任画廊周北京评委;2019、2021年担任年度华宇青年奖初选评委;2017年入围Hyundai Blue Prize年度艺术大奖。

杨紫具有近十年的艺术评论写作及策展经验,2011年任《艺术界LEAP》杂志编辑,并长期为《艺术界LEAP》、《艺术论坛》中文网和《艺术新闻中文版》等杂志撰写文章。杨紫还曾任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及公共项目总监,策划多场展览及公共项目活动,包括参与策划了“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Pity Party”、“敢当:当代神石注疏”、“韶华”、“装饰”等群展,以及诸多艺术家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