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凑梵高的容貌那些艺术家眼中的梵高和他的自画像
姜的头发、突出的眉骨、深邃的双眼,和那垂坠的胡子只为掩盖凹陷的脸颊及憔悴的表情。这是梵高在自画像中对自己特征的描述。
后印象派艺术家文森·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一生的传奇经历对20世纪后的艺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未接受过任何正式的绘画训练下,27岁时才正式开启他的绘画生涯,即便如此,他一生的创作仍有两千余件之多。特别是在梵高短暂的生命旅程中,共完成了约35幅的自画像,而创作的时间大约皆围绕在1886至1889年间。
梵高的个人照在这个世界上幸存下来的并不多,因此大多时候人们仅能透过艺术家的自画像来拼凑他的容貌。而近期英国的考陶尔德美术馆(Courtauld Gallery)举办了一档首次以梵高自画像为主的展览,精选了16幅作品,以追溯艺术家自画像演变的过程。
有人说梵高之所以开始画自画像,是因为当时的他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没有多余的钱请得起模特儿,而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画自己。除此之外,艺术家曾在与妹妹威尔(Wil van Gogh,1862-1941)的书信中提到:「我仍然不喜欢照片,也不想要拥有任何一张,特别是我认识的人和我爱的人的照片」。当时候的他并不看重摄影这项技术,认为肖像画能够达到摄影无法达到的目的,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梵高在这世上遗留下来的照片并不多。
因此我们更是能够透过梵高自画像中的色彩、笔触或画面中任何的讯息来透析艺术家各个阶段的情绪与经历。在他的画像中并未着重于脸部特征的细节刻划,反而将个人情绪投射在其中视为首要。这些作品中,梵高看起来是忧郁的、严肃的、不自在的,即便这些自画像是艺术家约32至37岁之间的创作,画面上的他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来的成熟许多。这样的画面氛围或许也显现了艺术家自身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缩影与暗示,却在创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块领地,并使他勇于挑战艺术一直以来的惯例,忠于自我地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朋友眼中的梵高
但是梵高本人真的如他自画像所描绘的一样吗?梵高曾在给他妹妹威尔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从同一个人身上汲取素材,却能够带来各式各样各种不同的肖像画」。即便艺术家自画像的创作时间约围绕在1886至1889年间,但是这些画像中的样貌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举例来说,在1886年,作品〈Self-Portrait as a Painter〉是梵高开始画自画像初期的其中一件作品,也是第一幅将自己形象描述为「艺术家」的创作。画面的色调与技巧运用,与往后的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显示了艺术家这时候的创作尚未受到印象派的影响,仍在过去传统绘画的框架中。
梵高1886年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as a Painter〉。图/ 取自 Van Gogh Museum
另一幅1889年的自画像,直至2020年才被证实为梵高的画作。该幅作品原为挪威国家美术馆(Nasjonalmuseet)的馆藏,成为艺术家第一幅进入公家机构的自画像。虽然画面的构图方式和侧身的视角与其他作品有着共同形式,但是该幅画作流露着强烈的忧郁氛围、哑光混浊的颜色、斑驳的笔触、修剪过后的短胡须,除了难以辨证材料的部分,其人物特征也与过往的作品也着极为不同的表现,它的真实性一直以来受到大家质疑。因此挪威国家美术馆于2006年展开对此画的研究,揭示了更多关于这幅画的出处,并于2014年时邀请梵高博物馆对其风格、技术、材料与出处等进行分析。经团队研究后证实该幅作品为梵高1889年8月的时间完成,并且曾在写给他弟弟的书信中将该幅作品描述为「生病后的第一次尝试」。
梵高1889年的自画像。Credit: Nasjonalmuseet/Anne Hansteen。
因此在考陶尔德美术馆的这档展览中,除了展出梵高的自画像外,策展人Karen Serres以及梵高的研究学者Martin Bailey特别在本次的展览手册中集结其他艺术家描绘梵高的画像。「在没有过多关于梵高照片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更加了解艺术家实际的容貌,其他艺术家对他的描绘却能够填补更多大众对他的想像。」Bailey说,这些作品大部分并不为人所知,却难得能够有机会将它们统一集结起来同时作为梵高学术研究的其中一项渠道,让大众对艺术家能有多方位的认识。
一、John Peter Russell
梵高与澳洲艺术家约翰·罗素(John Peter Russell,1858-1930)1886年在巴黎费尔南德·柯罗蒙(Fernand Cormon,1845-1924)的工作室因习画而结识。在罗素的笔下,梵高穿着端庄得体,摆着具有成功艺术家的架子,在古典绘画的风格下流露着细腻精致的气质,难得有着以写实传统风格描绘梵高的容貌,艺术家曾在写给弟弟西奥(Theo van Gogh,1857-1891)的信中提到「好好保护罗素画我的那幅肖像画,它对我来说具有深厚的意义」。或许正因如此,该幅作品是梵高相当重视的一幅画像。
John Peter Russell (1858-1930), 〈Portrait of Van Gogh〉(1886)。图/ 取自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Vincent van Gogh Foundation)。
二、Lucien Pissarro
有学者指出,路西安·毕沙罗Lucien Pissarro(1863-1994)的素描小稿〈Vincent and Theo van Gogh in Conversation〉(1887),是唯一一幅梵高与弟弟西奥同时入画的描绘。画面中西奥头顶着大礼帽,穿着正式;而梵高依旧戴着其他自画像时常出现的软毡帽。路西安于1944年去世,在这之前该幅作品从未公开展示过,而后他的遗孀将作品遗赠给牛津的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并首次于1958年展示于大众。
Lucien Pissarro (1863-1944), 〈Vincent and Theo van Gogh in Conversation〉(1887)。图/ 取自the Art Newspaper。
三、Archibald Hartrick
英国艺术家阿奇博尔德·斯坦迪什·哈特里克(Archibald Standish Hartrick,1864-1950),以高质量的平版印刷作品闻名。艺术家1886年离开伦敦前往巴黎习画,并在那里认识了梵高。在这张水彩画中,哈特里克以快速的笔触勾勒梵高几个重要特征,并强调了梵高具有标志性的胡子与姜的毛发,特别是头发和眉毛的颜色与胡子相比再浅了一个色阶;而清澈的湛蓝色眼珠,成为画面中最夺人眼目的亮点,透过此画的描绘,对于梵高的样貌又更加拼凑出了不同的想像。
Archibald Standish Hartrick (1864-1950), 〈Portrait of Van Gogh〉(1913)。图/ 取自Van Gogh Museum
四、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亨利·德·土鲁斯-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为后印象派重要艺术家之一,特别是他为红磨坊设计的海报,以夸张且煽情的人物造型,成功吸引当时的观众光顾。罗特列克在纸上使用粉彩描绘下梵高的侧面,记录了艺术家在酒吧时沉思的一景。画面中虽然无法窥得梵高的面部细节,但是在这样的线条结构下,仍旧显现出艺术家头发后梳且额骨隆起、消瘦的脸庞以及沿着人中向下梳理的胡子。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1864-1901), Portrait of Van Gogh (1887)。图/ 取自Van Gogh Museum。
五、Paul Gauguin
在众多描绘梵高画像的艺术家中,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创作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幅,两位艺术家「相爱相杀」的故事在艺坛上更是成为大家喜爱讨论的话题之一。然而,他们的友情却只维持了短暂的63天,其中梵高的割耳事件更是与高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888年梵高从巴黎搬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小镇,梦想着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建构起南方画院,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同时期盼一直以来仰慕的高更能够一同来到此地,便不断地热情邀约。他相信一个年长且成熟的艺术家,势必是一位好的领导者,同时能够为他的创作带来新的启发。因此梵高怀着期盼兴冲冲地到达阿尔勒,并画了一系列的向日葵来装饰房子,期待高更的到来。
同年11月高更接受了梵高的邀请,两位艺术家共同生活在一栋房子中。作品〈Vincent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亦于同期诞生。在该幅创作中有着高更一惯的用色风格,记录着梵高创作的样子,但在构图方面更像是一种实验性的尝试,并以俯瞰的视角描绘:将主角、画布、花朵都推向了画面边缘,人物的头部、背部和大部分的手臂都在画面之外,并非如传统的构图方式将明确的一件主题置于中央,从画面上来看,最接近主题位置的反而是拿着画笔正在描绘的手臂。这张作品的呈现方式,即使桌上摆放着向日葵,却无法看清梵高真正在描绘的对象物是什么。有趣的是,该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却不是向日葵开花的季节,因此有学者推测高更在画这幅画时并非发生于当下的景色。
Paul Gauguin(1848-1903),〈Vincent van Gogh Painting Sunflowers〉(December 1888)。
个性极为不同的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产生了不少摩擦,梵高与高更对艺术亦有着不同的看法,渐渐地两位艺术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且争吵不断。但是梵高担心高更会因此离开阿尔勒,而他梦想中艺术家聚落的蓝图也将因此破灭。个性敏感的梵高精神状况越来越不稳定,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却情绪来到紧绷的状态,随即便将自己的耳朵割下。
而梵高著名的两幅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1889)、〈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1889)亦即为艺术家割下耳朵后的创作。在这两幅作品中梵高穿着一样的绿色大衣、戴着厚重的绒毛帽子,除了那突兀的白色绷带外,也是少数可以看到艺术家将胡子剃去后的容貌。两幅画的创作时间离的不远,前者为艺术家住院期间时的描绘;后者应为从回工作室后的创作,却在容貌上的表现有着极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在〈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中,梵高双眼的眼距异常地靠近,凸显出双眼的无助与涣散;背景的红橘色仿佛是情绪的激昂与,与前者叼着烟斗的艺术家本人、在住院期间仍旧拿起画笔创作对比显得格外冷静。〈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的用色却与前者有着明显的落差,画面中背景的绿色延伸至梵高的面容,整体作品看起来带有一点病态与神经质的气味,面部没有过多的表情,仅透过色彩透露着疲惫与无助的痛苦。
梵高作品-〈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1889)。图/ 取自Vincent Van Gogh.org
梵高作品-〈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1889)。图/ 取自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