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情深韵自香 落笔无日不春风
前些日子收到永康先生赐赠的新作《扇面画集》,书中收入近作八十八幅,无论是折扇还是团扇,画家均以多姿多彩的笔墨点染出一派明丽的花鸟画风。水康喜画牡丹,笔下的牡丹雍容华贵,用笔用色恰到好处,使观者想起东坡先生“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的佳句。在这本画集中永康只收入了一幅《春风》,画面也只有一枝吐露出清气的红牡丹,但这一花和几簇用墨和花青点染出的枝叶,却流露出八分花光、九分春色,让人从心底叫绝,如果把范成大的“若要韶华展尽,东风细细商量”题在画上,那便占尽风情满十分了。 为何八十八幅作品中只选一幅牡丹,我道不出原委,但分明又感觉到这是画家的有意安排,他似乎在寻找着更新的表现形式,并在不同的题村中追求更广泛地探索。 颇有意味的是,开卷第一篇是写兰,一幅墨兰、一句“护得幽香到晚清”既像是他对人生的感悟,又像是画家对艺术创作的独白,耐人深思。 在以后的篇幅中,永康用了较多的精力去画荷,我粗粗计算了一下,属于写荷的篇章有十余处,像《翠盖红幢映日辉》、《十里荷香》、《缥缈漾、影摇香》、《藕花香来水风清》、《墨荷》均为上乘之作。且每幅荷花均有自家面目,如用笔墨华滋来形容也是不够的,因为从这些作品中我们除了感受到永康的笔墨越发老成外,更多的则是流露出艺术家对生活、对自然的亲近与眷恋之情。 永康善学,特别是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书读多了,画中自然也充满了书卷气。读他的画,常常使人感觉到如品香茗、如沐春风。一位诗人朋友喜爱美术,说多读美术作品,能使诗中有更多的画意。当他读了永康的墨荷后却称赞这画中的确有诗,竟不由自主地吟诵起“问于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的诗句,甚至还想求永康作一幅王勃的“采莲曲”词意,替他画出“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的意境。可陪我一直没有机会告诉永康… 我曾与水康一起在北京为城楼作画,有幸目睹了他创作《凤凰花开红似火》,画家对创作的严谨态度和饱含檄情的挥洒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在与他相处的日子,我们也谈过花鸟画的创作,记得他曾说:“几百年来,成千上万的画家不断地重复着那么一些有限题材,一年又一年地描绘人们熟悉的花鸟,有少数人走出了自己的路,甚至成为一代宗师,可更多的人却无法跳出古人巢穴,长久地在固定的程式中徘徊。纵观当今画坛,千人一面的花鸟作品比比皆是,花鸟画的创新实在不易啊l”他的这番话,颇有道理,可我却不明白为什么他还非要选这寂寞之道。 坦率地讲,永康算不得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可他却能沉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研习,不断地重塑自我,终于取得令人叹服的成绩。近十年来,永康的作品先后进往美国、日本、英国、比利时、荷 兰、德国展出,均获得一致好评,好些作品在各种展出中获得重要奖项,不少作品还被各大艺术机构及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并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作为朋友,我真替他高兴。 新近又读到他“关于传统与革新的思考”的文章,对他的创作观有了更进一步地认识,当我读到“中国画的根在中国,中国绘画的发展寄希望于那些植根于本土,面向未来,踏踏实实进行勇敢探索的画家,特别是中青年画家身上”时,深受鼓舞,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花鸟画创新再难他也要真诚面对的原因。他的这种进取精神又不得不让人表示出由衷地折服。 对永康,好象还有好些话要说,可又创作不沾边,只好就此打住。讨了一个巧,我把永康画荷和月季的题句动了两个字凄成了这篇文章的标题,虽算不得上乘,却解决了我才思的枯竭。此种无奈,还乞永康兄海涵。 2003年6月于川西《蕉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