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工薪阶层渐成艺市重要力量

艺术品收藏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不久前,北京宋庄艺术区举办了一场规模不大不小的艺术品交易会,让卖家喜出望外的是,上百件拍品逾八成找到了新主人,以70后、80后居多。

北京翰海今春拍卖推出的启功《行书》,成交价3.45万元

清乾隆玛瑙花蝶诗文烟壶,在2017迎春拍卖中,拍得12.65万元

北京翰海今春推出的清铜兽面八卦双耳香薰,成交价4万元

清乾隆掐丝珐琅三足炉,在2017迎春拍卖中拍得32.2万元

今春亮相北京拍场的一件冰种翠手镯,成交价11.5万元

艺术品收藏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不久前,北京宋庄艺术区举办了一场规模不大不小的艺术品交易会,让卖家喜出望外的是,上百件拍品居然逾八成找到了新主人,他们以70后、80后居多。两个月前,琉璃厂秋季精品拍卖会上,场内参与者多为50后,面对估价万元左右的艺术品他们毫不手软,最终成交额2400万元,人均出手10万元。

《这些年国内艺术品市场持续低迷,之所以依然有人看好,是因为以前不为人关注的‘边缘’群体开始闯进来。》艺术市场分析学者赵慧生所说的《边缘》人,泛指曾经与艺术品绝缘,如今涌入的新藏家,《尤其集中为家底殷实的老年人和中高收入工薪阶层》。

《IT民工》的朋友圈

85后《IT民工》张沛海笑称自己有两副面孔:在公司同事眼里,他是不折不扣的写程序好手;在身边友人口中,他却是《鬼迷心窍》的艺术新手。半年前,他把微信昵称由《搬砖民工》改成如今的《艺术后进生》。

他闯进艺术品市场纯属巧合。去年七月,苦恼于一款设计软件的开发迟迟不见突破,在朋友介绍下,张沛海加入了一个名为《艺术与生活玩家》的微信群。里面除了群友分享时尚设计外,还会不定期由资深玩家推出各种小型拍卖会,各种设计类艺术品标价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偶尔也会有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绘画,价格在万元左右。起初他只是看热闹,看多了大家伙儿铆足劲儿出价,他也花两千元买回一幅花鸟画,挂在新装修的家里。

随着与群友互动增多,他开始关注京城各大艺术品交易博览会。仅去年九月一个月,他就逛了三场艺博会,还带回了总价超过5万元的艺术品。而在他的圈子里,这只能算《入门级》。《刚开始只觉得好玩儿,东西看着也挺好,后来群里不断有人加我好友要买藏品,我才知道原来它们还可以升值的。》张沛海并不打算草草出手这些千挑万选回来的宝贝,他计划到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艺术品鉴赏》课程,系统学习艺术品收藏知识,《艺术终将被证明是人们自身消费升级的产物。》

作为新手,他对过来人在群里贴出的各种忠告特别留心。比如,有人提醒如今不少仿古瓷的做假手段越来越高明,高手也会《打眼》。《认准一条,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如今明清古瓷价格在百万元级别,你若几万元就可以入手,肯定有猫儿腻。》他说。

《老财务》的生意经

相比于张沛海的误打误撞,手头小有积蓄的刘学津老人要清醒得多。退休前就隔三差五往银行理财柜台跑的他,对当下投资市场可没少做分析,《六七年前,有一波不错的行情;最近两三年,楼市猛涨。现在它俩都哑火了,总不能把钱搁银行跑不赢通货膨胀吧。》于是,他将兴趣点投向了艺术品收藏。

干了大半辈子财会工作的老刘,打算在晚年过得轻松一些。每天送完孙子上学,他就往琉璃厂跑。近两年这里的不少门店都收起曾经的古董,改卖画了。而且,由于近些年国内艺术品市场行情持续调整,曾经价格高耸入云的艺术品已回落到不少人可以《接盘》的区间。《同样一幅画,相比三年前,价格相当于打了三折。》从去年初开始,他就开始有计划地寻找那些跌幅比较深的中青年名家作品,《拍卖行总在劝告客户,艺术品与楼市、不同,会走出一波独立行情。前提是,你手握的是艺术杰作。》老刘每一次入手都很谨慎,他认为艺术家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区别很大,有的可能是精品,有的只是应景之作。

虽然至今对各种电商拍卖不感冒,而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品拍卖会又不得其门而入,老刘自有通畅的买卖渠道。现在市场光景不好,众多画廊找不来艺术家代理,他就与画廊老板谈生意,从798艺术区到宋庄、草场地,挨家儿比对价格。今年他还和好几个同道中人结成一个小联盟,今后大家伙儿分工协作,有人对接上游货源,有人寻找潜在买家。老刘透露,他居住的广渠门北里社区,艺术品藏家超过10人,而在两年前,他还只能跑到东花市街道另一社区找《同伙儿》。

《操盘手》的告诫语

有闲钱的银发一族,更倾向从传统收藏品入手,近现代书画、古钱币、邮票,是他们的首选;而对于中高收入群体的70后、80后而言,选择既有装饰功能又能兼顾投资回报的艺术消费品,最为划算。银发族藏家柳凤华总结出自己的收藏《金律》:艺术品成交价取决于当时市场对它的追捧程度。在他看来,人们常说《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最贵,恰恰反映的是人们渴望据其为己有的迫切感。》

柳老爷子的这番见解,被赵慧生认为是误入歧途。《炒高某位艺术家作品成交价的峰值,就会拉动他的其他作品也被人跟风追逐。》他举例说,如果某位炒家手里正好囤积了某些艺术家的大批作品,当人们蜂拥买进之时,便是给了对方出货机会,《并不是所有艺术品都具备增值功能。那些动辄亿元的稀罕物,的确具备了‘硬通货’职能,但绝大多数艺术品下跌起来让人连出手机会都没有。》

赵慧生很为急于进场抄底的人们担心,《国内艺术品市场之所以常出现大起大落的行情,根源在于需求层级与参与人群都还没有充分打开,导致‘遍地可见投资者,惟独难寻收藏者’的尴尬现状。爱好是基础,增值排末席。》

伴随市场持续调整,一度只能由少数有钱人参与的艺术品交易开始迎来消费性需求。《我们门票定价百元,进场者接近十万人次,他们都是艺术品的真爱消费者。》《艺术北京》创始人董梦阳认为,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正鼓起勇气,迈进艺术品收藏领域。至于当下是否到了可抄底的时机,资深藏家何梅生认为,媒体聚焦后的明星效应放大了市场走势,《去年秋拍的确屡创亿元成交品,正所谓一花独开不是春,在整体经济形势未见明显提速的大环境下,艺术品收藏市场不可能提前迎来复苏。》他提醒普通藏家,切不可一叶障目,踏错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