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书画价格对市场及创作的反向影响

书画价格无形之中又成为衡量书画家成就和地位的尺度,当代书画家润格普遍高企,活跃在一线的书画家几乎无不利用市场操作手段,或主动或被动地操纵价格。 商品的价格形成取决于价值、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关系,现时代还要加一条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涨跌的最重要因素,所谓物以稀为贵,就是以价格调节需求,同时会引导商品生产,平抑供应不足引发的与价值偏离。书画作品进入流通领域,在遵循一般商品规律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些特殊性。首先,其价值在满足一定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具有很大的弹性,同样水准的作品,由于书画家所处地位不同,造成知名度差异,会影响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这就是作为其价值组成部分的具有较大弹性的附加值;其次,所有艺术品的价格几乎与生产成本无关;第三,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与一般商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所有艺术品都因为稀缺性,有的是资源有限,书画作品则表现为受追捧的名家不可能无限量产和传世名作无法复制,价格高涨可能会促使艺术品加大供应,而很难造成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价格回落。 书画价格高涨同时会促进人们对书画家及其作品价值的认识,加深对它们的欣赏、接受与珍惜,甚而促进书画艺术的繁荣。这是书画作品被财富量化,有了进一步的价值衡量尺度,而这一尺度除了积极意义,对市场、对书画创作者还带来了许多反向的消极影响。书画收藏最早的发端,人们对王羲之的钟爱,南朝虞龢《论书表》有一段说:《新渝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计贵贱。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然招聚既多,时有佳迹。》有人重金收买王羲之的字,中国书画行业的制假售假恶习由此开始,千余年不绝。后世凡书画市场繁荣,价格高涨时,此风都随之犹烈。高昂的书画作品价格,使市场取向偏离了对书画艺术本体的、质的认识,从而走向财富游戏。历史上有许多当红书画家被泛滥的伪作消减了地位,又有许多书画家豢养门人代笔,似是而非的作品随着时代久远,逐步都成了真迹,这都是财富游戏对艺术本质的莫大颠覆。 书画造假,虽然罪魁祸首是制售者非法牟利,但根本原因是买受人以价格衡量艺术,而对艺术缺乏质的认识,他们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而上当,有的冲着财富效应看重伪作与市价巨大的差额,有的看重名迹所显示的价格,为了满足虚荣。传世书画名迹因价格高昂而被造假,虽然不是书画名迹价格高昂本身的错,但确实是价格导向的结果,是市场对价格反应出现了认识偏差。书画名迹具有财富价值,但不等于财富能无限占有名迹。书画名迹代表历史的遗存,之所以昂贵,是因为机会和数量都无法复制,它的价格可以对同时代次一等的、不同时代同类的作品引起价值发现,产生比价效应,这些都应该建立在对艺术本体的认识或欣赏需要基础上,而不是着眼于复制财富为目的。而目前艺术品市场对传世及当代书画作品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挖掘或制造财富层面。 前代书画作品高昂的价格,带动了当代书画价格走高,对当代书画创作的影响是空前的。市场需求旺盛,让书画家不需要精心创作,只要糊弄一个概念就能在艺术品市场招摇过市,几乎全社会凡是能涂能画的不管是谁都能到处走穴,书画市场成了真正意义的江湖。艺术的宽泛标准让充斥市场的书画作品,不需要像普通商品那样有严密过细的生产技术,不需要任何论证、检验,好比不管什么货色只要贴上艺术这个票签就意味着财富,没有人关心艺术的本质。有人说,一个艺术品市场繁荣的时代,将毁掉一个时代的艺术。大众都把书画当作财富,根本就不是为了欣赏需要,当一个时代过去,审视留下的书画作品不但不会成为财富,或将是一堆垃圾。这也是价格引导下的供应超量,形成过剩。如果是同质产品过剩,只会价格下行,以扩大消费;不同质的产品过剩,就会淘汰劣质。 书画价格无形之中又成为衡量书画家成就和地位的尺度,当代书画家润格普遍高企,活跃在一线的书画家几乎无不利用市场操作手段,或主动或被动地操纵价格。书画家的各种社会身份都被量化成价格,多数书画家不在创作上下功夫,而是着力投机钻营,整天忙于展览、有偿宣传,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缺少活动能力和机会的书画家,则孤芳自赏、守株待兔,号称自己专事艺术、不屑于市场,坚守不切实际的高价。当代书画虽然也有质量上乘的,但总体表现出价格虚高,不是真正的市场需求,伤害买受人的利益,最终将影响书画作品的流传,影响艺术创作的进步,影响艺术品市场健康、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