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壹美美术馆举办绘画的故事以个人为叙事的中国绘画史特展

壹美美术馆三周年特展《绘画的故事——以个人为叙事的中国绘画史》于2022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本次展览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由壹美美术馆承办,展览时间为2022年6月18日至2022年8月10日。

《绘画的故事——以个人为叙事的中国绘画史》由朱彤担任策展人、壹美美术馆馆长路贝担任总策划、程辰担任艺术总监,邀请了18位艺术大家,展出42件艺术作品。此次展览属于壹美美术馆建馆三周年活动之一,在参展的艺术家中有多位在过去的三年中都有合作,希望籍由此展览来梳理、记录每一位艺术家的生长路径和艺术思考,去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与现实社会、艺术家个体的诸多关联。让观众脱离简单的二维世界,立体地感受到艺术家作品背后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绘画的故事——以个人为叙事的中国绘画史

The Story of Painting: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with Personal Narratives

展览日期:2022年6月18日—8月10日

策展人:朱彤

总策划:路贝

艺术总监:程辰

展览统筹:杨茹

展览执行:张翰涛、邹映桥、何辉、高珺

参展艺术家(以拼音为序):陈飞、范勃、郭祖昌、何多苓、黄一山、刘可、罗荃木、马轲、庞茂琨、谭平、闫平、尹朝阳、由金、岳敏君、赵赵、钟飙、周力、朱金石

绘画的故事:以个人为叙事的中国绘画史

我们惯用什么方式去归纳过去的绘画艺术,以及去解释当下的绘画?

自“新时期”的美术、历经“星星画会”、“85新潮”,直到“后网络”、z世代,艺术的媒介在不断地革新。社会涌入各个学科,交叉并相互影响,绘画也在艺术内部的系统中不断地“迭代”,面对层出不穷的艺术家面被艺术史“归纳”和“书写”,我们或许可以带着批判的角度来看待,抑或提出新的叙事方式以及归纳出新的方。

“没有哲学,只有哲学家”,尼采的论点被挪用于各个学科。“绘画的故事”,其实是关于艺术家,甚至是画家作为个体的记叙史。它是这样一种方式:既不以时间为分界,也不以为合流,更不似博物馆学的分类方式。

该叙事方式籍由此展览,来梳理、记录每一个艺术家不同的生长路径和艺术思考过程在整个线性历史当中的呈现。我们借由观看图像的方式,去理解艺术家们的不同创作时期,以及其生产出的图像(绘画)与现实社会、艺术家个体的诸多关联。展览《绘画的故事》尝试用一种不同的叙事方式,来梳理过去与当下在历史河流之中的交汇与分支。

我们不能忽略艺术史的发展对艺术家带来的影响,艺术家既是回溯者,又是延续者。中国的艺术教育深受西方艺术的影响,而中国的艺术史也融入在世界的艺术史叙事中。在学院,以、风景为研究对象的写生至今仍然在延续,教学在不断打破对单一技术的研究,从而走向绘画与个人经验、文本、叙事以及生活的结合。艺术家走到户外描摹风景,风景不再是简单的图像构成,模特的写生也不再是训练的“教具”,模特从教室走向日常生活,对模特的描绘变成了对人的理解,它们超越了写生的意义, 并带着艺术家独有的洁癖和情感。

何多苓以写生的方式在进行工作,也以写生的视角在还原着艺术和世界的本源。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灵韵”的嬗变,而那些与生活相关的更具体的情感所蕴含的气质则带有帕慕克笔下“呼愁”的意欲,是一种“美景之美,在其忧伤”的诗意与“乡愁”,它如影随形,并不因为你一直身在故乡就会消失;它时刻流露于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形成了强烈的诗的语言。

何多苓 《写生大猫2》 布面油画 120 × 150cm 2013

闫平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爱,这种爱连接了她与世间万物的关系。她以写生入画,又颠覆了画面里的人物、色彩和空间,用强烈的主观色彩驾驭起自身的超凡想象力。同时,她也是敏感和目光锐利的,带着对古典艺术的致敬,走出了挥洒、直觉、至情至性的道路。

闫平 《起飞》 油画画布 180x200cm 2018

庞茂琨长期关注“镜像”在绘画中的运用,这里的“镜像”并不是拉康式的,而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镜像”因素。在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两件作品带有很强的镜像隐喻和风格化的构图,他巧妙地将古典主义的高超技巧和写生赋予的现场感融于对符号的解构和人物的传写中,形成独具中国传统的情境与意境。

庞茂琨 《暗香》 布面油画 160x120cm 2015

尹朝阳在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以“嵩山”为描摹对象,将身体之力量汇入风景的情感之中,行动的隐喻与人生的感悟化为下笔的动因,在酣畅淋漓的笔法之下,已然超越单纯写生的轻描淡写,并将其他笔下的风景和个人的意志力合二为一。

尹朝阳 《青绿》 布面油画 150×200cm 2019

在艺术史的启示下,技法和材料的运用都为绘画技术在形式上的革新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已经经历历史的洗礼,在经久的时间炼金石的锤炼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作品辨识度。那些历久弥新的作品,本身和艺术家的个人气质融为了一体。同时,对美术史“名场面”的“call back”式的致敬和再现,成为了一种惯常被使用的方法。不同的是,他们往往以此为素材,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符号的挪用唤起大众的常识记忆,并在素材图层上继续自己对技法(透视、颜色、光学)的新尝试。所以,艺术史的影响是广泛的,在对艺术史的致敬、延续和批判中,绘画的运动在不断涌现。

陈飞的《祝福》脱胎于卡拉瓦乔的《水果篮》,将美术史的经典提炼,进而传写入当下时代的基因。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当代的地域特性,将“静物”这一美术史中亘古的主题在当代进行全新的诠释。

陈飞 《祝福》 亚麻布面丙烯 80×99.7×2.5cm 2016

由金将中国传统的意象符号转写为全新的视觉体验,他作品中天马行空的符号融合直接呼应最本质的东方人类精神,在由他创造出的全新世界中展开一段绘画的奇想。新一代的艺术家更关注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对照,他们将符号的隐喻带入一个新的视觉领域,不再在图像上进行符号镜头的硬切换,而是将之融入到自我对空间、生命、社会的思考之中,在这些绘画里我们看到了崭新的视觉面貌。如果说追随艺术史的绘画艺术家们是在有关风格的历史研究下进行前图像志的研究,那么新一代艺术家们的作品总会在内在的意义或者内容上构成“象征”意义的世界。

由金 《餐霞漱瀣》 布面油画,丙烯 180×180cm 2022

黄一山致力于在一个平面的空间中展开故事文本的描摹,并通过高超的技艺展现出和物质本身无限接近的质感。在二维的世界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感受到空间的起伏以及故事在空间中绵延的叙事线索。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在二维平面绘画中的空间表达已接近至臻之境,在绘画主题和构图上更多地强调了自身的传统动因、符号和当下现实场景的结合,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互联网图像对艺术家的影响:平面的、色彩炫丽的流行图像成为新的图像素材。

黄一山 《比例失衡》 布面综合材料 200×200cm 2011

我们不得不提及观念对于绘画的影响。在展览中,观念绘画不仅影响着几位主要注重观念的艺术家,它或多或少都存在于所有绘画艺术家的某些作品中,或者是以方的存在作为创作的动机,他们分别从宗教、历史、、社会现实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和绘画的必要连结。

岳敏君是当代最具代表的现实批判主义艺术家,他的近作《天竺葵、山茶花》源自艺术家在中国西南边境数月的生活经历,在疫情爆发的那几个月中,他通过绘画来缓解自身对现实情景的焦虑,同时又希望通过“花”这一寓意为美丽和希望的象征物,揭示美好事物的虚无和迷惑性。

岳敏君 《天竺葵 山茶花等十朵花》 布上油画

250x200cmx2 2021

赵赵的《神像》是一段关于已然消逝的文化的缅怀,这一系列是艺术家绘画作品的全新阶段,从关注当下的事件到怀古的溯源:难以再解译的古文字和破损的石像下,我们该如何通过“过去”来重新面对今天的事实。

赵赵 《神像》 综合材料 109.2×78.2cm 2021

范勃的作品游弋在多元与复杂之间,他的作品正如谜语,而它们在整个展览现场的呈现又一如谜底的揭晓。关注新的媒介,以及旧范式在新媒介之中的冲突,以造成强烈的反差,并直指一种尖锐的现实。

范勃 《背影-8》 油画 160×120cm 2022

钟飙近年的作品充满对道学的参悟,符号和空间的撕裂在他的作品中显现出和谐与冲击共存的图像,从而产生出超越个人经验的感官体验。这一切都服从于他“以形显态”的绘画观念,气势磅礴的作品下是艺术家宏大的宇宙观,将天地人融汇一体。

钟飙 《三合图之猴鼠龙》 布面油画、丙烯

195x300cm 2018

罗荃木的作品是冷峻的,即使是一如《蝴蝶泉》中强烈的女性色彩象征,也掺杂着艺术家旁观者一样的冷静视角;他的作品又是音乐性的,在灰色调的的运用上千变万化又不失音律的严谨。在工厂的工作经历让他的作品充满旧工业时代的浪漫与理性、严谨及秩序,同时也映照出他对现实冰冷的呈现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怀。

罗荃木 《蝴蝶泉》 布面油画 250×180cm 2021

郭祖昌关注绘画图像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性,他的作品是对于人间百态的回应,在追求观念和反绘画之间,他仍保持着对具象主义的钻研和技法,并运用最朴实的绘画方式堆叠时代的变迁。

郭祖昌 《仿〈千里江山图>》 布面油画

240×120cm 2019

继承后现代主义的历史视角,提出对现实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这些作品中看到多样和复杂的观看视角:一是从绘画本体语言出发,把绘画的技术当作观念来进行研究;另一类以绘画作为媒介,来阐述价值观点。观念的绘画所透露出来的内在意义与总体文化征象有密切的关联,在具备综合直觉的情况下,观者可以基于个人的心理和“世界观”来进行解读。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但就在这社会极具变革性的时代里,各种聚焦于时代和个体的议题在艺术领域里不断被探讨,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在后疫情时代的不断演变中,绘画需要做些什么,以此来参与这个时代的历史和变迁。

抽象主义自上世纪初以降,艺术家们在二战和冷战的夹缝中再度思考绘画艺术在当时的生存境遇,又经历美国、欧洲的低谷和,至今都广泛影响和冲击着战后的绘画史。在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绘画的抽象形式上进行着各种不同的创新和实验,从早期的抽象表现主义,到在德国的再度繁盛时期,再到极简主义,偶发艺术,抽象图像的表征被不断地演绎和重复,我们就越是要强调艺术家“个体”的存在,他们是互相不能割裂的完整和统一的共同体。

朱金石致力于在绘画的当代性中不断开拓和思考,他的厚画是时间的叠层,充满了对“物”的思考和强烈的东方哲学观;他的绘画也是身体的绘画,绘画的过程正是践行和表达他抽象观念和个人意志的实践。

朱金石 《琴声在风中扮演的角色》 布面丙烯

808×566cm 2021

谭平的作品具备丰富的可能性和开放性,恰恰是因为那些看起来诸多“未完成”的工作,才得以构成艺术家在绘画上总体的艺术面貌,从而回归到一个艺术家和他的创作之间最本质的关系。

谭平 《无题》 布面丙烯 100×120cm 2016

刘可在本次展览中呈现了其最新的作品,新作品源自于他的“漩涡”系列,画面给人带来一种打破结构与理性的表达形式,更迭的线条节奏中精准地表达出一种对抗的力量和瞬间的情感,这种对抗不仅仅是现实的冲突,也是图像内在构成元素中的角力和互搏。

刘可 《迭奏山之一》 丙烯综合材料 200×200cm 2022

周力的作品融合了个人的经历、生活日常与理想之境,她的作品是极具东方美学的,是个人精神与艺术最高程度的融合,在她心中有一片精神的沃土,而她也正是不断通过艺术的手段抵达那个地方,她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自然作为主体的强大力量。

周力 《2020年的春天》 布面综合材料

300x1000cm 2020

马轲在本次展览中为观者呈现了今年的新作品《西游记盘丝洞》《凝视》以及一件2020年的旧作《上帝的泪光》。新作呈现的是两张几乎相同的图示的一体两面, 在图像之下的叙事有着隐约的关联性。马轲的绘画是寓言式的,在文本的基础上又加以对图像独特的构成手法,形成一种可以让观者脱离符号本身去无限联想的视觉。

马轲 《凝视》 布面油画 173×239cm 2022

正是因为艺术家的个体性,从历史的纵向角度和横向的艺术家样本的比对,才造就了抽象绘画在当代的语言系统。在本次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东方书写,和东西方的哲学紧密地形成一种外观和内心的关联,是身体与自我世界观的辩证、是中得心源的。而另外一种抽象图像则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一如罗森伯格所说:“要画在画布上的绝不是一幅图像,而是一个活动”。诚然,我们无需去通过某种解构主义的方法进行图像的支解,对图像在观看上的解构恰恰犹如管中窥豹,所以我们还是需要回归艺术家的个体性,强调一种的艺术家的叙事视角,继续践行着巴内特・纽曼在宣言中提到的共识,那就是绘画语言的“旧的共识”。

在最近的威尼斯双年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绘画的回归。而绘画回归的趋势可能早 就悄无声息地开始了,也或者从未远离过这个当代艺术的时代。我们可以发现在近二十年的国际大型双年展、电影节中,后殖义、身份问题一直都是讨论的热门话题,绘画在双年展上仍然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参与到这些议题的讨论。正是在一种返璞归真的理想的驱动下,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绘画的运动中来,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二维的空间世界,也可以讲好一个生动的故事,实现自我表达、社会叙事的多重性和有效性。绘画的故事一直在继续,并更加令人期待,我们也将继续思考:我们惯用什么方式去归纳过去的绘画艺术,以及去解释当下的绘画。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可以有所启发。

朱彤

2020.5.20


壹美美术馆成立三周年特展《绘画的故事——以个人为叙事的中国绘画史》展览现场







18位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名家汇聚一堂,演绎绘画背后“生动的故事”


艺术家朱金石最大尺幅作品《琴声在风中扮演的角色》首次在壹美美术馆中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