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里放明代成化瓷器能否吉利探究麻仓土胎骨造型及釉色的独特之处
明代皇帝的独特偏好:成化时期皇帝为贵妃所赋,宁愿断绝后嗣的奇异情谊
在政治上默然无为,但在生活中却是血肉之躯、个性迥异的人物。成化皇帝对万贵妃的宠爱到了不顾子嗣的地步,构筑了一段跨越百年的怪异恋情。
鸡缸杯,是成化皇帝(朱见深)为了讨好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而精心制作的瓷器。万贵妃自幼伴随着成化皇帝,与他之间关系既像妻子又像母亲。据考证,鸡缸杯上的图案源自宋代《子母鸡图》,反映了皇帝怀念年轻时期的一位长辈照顾他的往事,并寄托着家庭和睦、宜子多寿的心愿。
明朝成化瓷器,以斗彩著称,也有青花瓷器和单色中华釉瓷等,其中大部分由景德镇烧造的大型官窑生产,还有一些民间窑洞制品。
尽管数量不及宣德朝,但这时期产品种类繁多,色彩斑斓,被认为是明代瓷器鼎盛时期之一。在这个时代,不仅官窑产品质量极高且数量有限,更有民间小作坊出品也很精细,有一份典雅之风。成化瓷器整体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任何新事物出现都需要经历质疑甚至抨击与诽谤。在明初,当彩瓷刚开始出现,它们未能获得好评,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并接受了宋代各名窑素雅的陶艺品种类与风格。而同样清新雅致的青花陶艺也迅速被接受。但是彩陶则需经历相当长时间才有人认识到其价值,如“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到了万历年间,对于成化时期陶艺作品给予了极高评价,即使超过了宣德朝陶艺作品。此外,在文献记载中也有提及:“宣、成二窑尾仕”,即宣德和成化两次官方产出的陶艺品都是当时殿中的画院人选用,因此世人珍视这些作品。而清代文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写道:“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华山发焰故其下当有陶埴应之本朝以宣、 成二窑尾仕。”
此外,《帝国景物略》记载至万历年间,“天”字罐一双就值钱十万元,而清代秉钧先生在《文房肆考》中提到神宗御前曾使用过一双“天”字罐,每双值钱十万元,这时候它已非常珍贵。此外还有五彩齐箸小碟、香盒、小罐等,都精妙可人。
由于成化時期の巨大的藝術與經濟價值後來受到了後人的模仿,而尤以清朝康熙、雍正時期摹仿得最為完美,有些仿製品甚至比原版更為精細。一首诗说:“新来陶器仿前朝混入成本价更高。”然而,无论如何,这些仿制品终究还是模仿,只会带上它们所处时代的烙印。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并潜心研究,就不难分辨真伪。
关于形状方面,大部分为杯盘碗碟瓶盖罐等一次性的日常生活用品,小巧玲珑,一般不会出现如永乐或宣德那样的大型琢工件。大多数形态端庄秀丽、中意奇巧,与永乐或宣德相比显得更加柔弱。这一点可以从文献记载看出来,比如“少见宣德那样大器”。
除了这些普通形式,还有一些特殊形式,如青花海水龙纹碗或婴戏碗等,这些都是传世佳作,而且还有一些特别的大型器皿,如故宫博物院藏青花麒麟纹盘,以及苏州商店藏青花人物纹大碗等。不过,那些简单而复杂一些的手法也是有的,比如折枝花纹瓜棱瓶或灵芝双耳三足炉这样的琢工件,它们继承了早前的规矩但更加简洁,也有别于早先更多装饰元素的手法形成一种新的风格。这一切都表达了一种追求纯粹美学意义上的优雅与简约,同时保持古老传统美学特色,使这种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情趣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