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中国陶器之美柴窑煤窑气窑的艺术差异探究

中国陶器艺术探究:柴窑、煤窑、气窑的烧制差异解析

近年来,许多瓷器作品都提到了柴窑一词,似乎只要将瓷器粘贴上柴窑就能显著提升其价值。但是,柴窑烧制与现代烧制方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区别,却一直未有人明确说明。那么,我们来探索一下柴窑烧制之难在哪里。

首先,由于政府禁止使用柴炭进行烧制,没有松柏供应,这使得每次烧成都需要消耗近2000斤松材,对成本极为高昂。此外,整个烧成过程需要一整套经验丰富的团队协作,其中包括专门的桩师傅,无论经验多么丰富,也必须经过几十年的成功实践才能掌握。因此,并非任何人都能轻易操作这种技术。如果没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和目标,那么谁也不敢轻易点燃火焰。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柴窑与现代烧制方式之间的内在差异。

景德镇中的柴炭因为使用松木而得名,也称为镇炭。在过去,它们完全由家族行帮垄断,技艺传承至今,每次进行一次大型陶瓷制作,都必须请出挛户(负责检查和维护)的专家来检修,以防外人无法操作。一座大型陶瓷炉可以使用60到80次后需要重建。而对于每公斤陶瓷产品来说,只需2到3公斤松木即可完成,而大的蛋形炉则可以一次性烘烤10到15吨日常用途的陶瓷品,每次需量巨大的25到40吨松木,小型炉子所需比例更高,因此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不少,不是任何人随意搭建一个炉子就能用几根木头来制造陶瓷产品。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在50年代末期,当地开始改用煤炭和油类时,他们发现祖辈们长久以来使用过的一种配釉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在高温下,这些配釉粘度降低迅速,使得釉面变得阴黄、沉碳、烟熏。这些变化揭示了燃料变更后的温度曲线以及内物质元素发生了改变。古老的石灰釉已经不能再用,所以他们改革成了石釉,又被称为5311釉。

在古代老式燧炙中,那些天然氧化物含量较高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特有的“红线”现象。这是一种独特的地标。在古代老式燧炙中,那些氧化物并不会造成危害,即便是在灭除危害性的同时,还能创造出一种玉质效果,看起来既美观又巧妙。不像现在那些做仿古作品的人们,他们如果按照古代配方制作就会发现他们必须依靠原始材料——即灯芯——才能完成任务,而其他燃料只能导致失败,最多解决个“粘度”问题。

此外,还有一种手法,就是通过假装特殊颜色,即通过适合现代气体燧炙所用的水泥配方稍微调整,加一点什么东西模拟出仿佛如此,然后再放入气体燧炙中,这样虽然不是真正的手工艺,但至少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真实感。而那些宣称自己生产的是“小规模”或“柴炭”燧炭出的产品,其质量与真正历史上的作品相比仍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它们并不具备相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不同的人口聚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而且还要考虑当时缺乏科学知识的情况,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最终产出的影响无疑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