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珊2022陶艺比赛中的公元6世纪中国北方陶瓷生产技术转变展示
黄珊:2022年陶艺比赛中,公元6世纪中国北方陶瓷生产技术的转变展示
在2022年的陶艺比赛中,我们回顾了公元6世纪中国北方的陶瓷生产技术如何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华北地区在5世纪末到6世纪初,低温深色铅釉陶是主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6、7世纪之交,出现了质量上乘的白瓷。这一时期对于中国陶瓷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高温陶瓷成为了主流,而彩绘瓷则在白瓷基础上蓬勃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白瓷的创烧同样具有重大影响。自9世纪开始,中国北方白瓷被送往中东,并传至西方世界,他们对白瓷既惊奇又迷惑,不了解它是什么材料,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直到17、8世纪,当传教士考察了中国的窑炉并将制作方法带回欧洲,这才使得欧洲人能够烧制出自己的白瓷。
因此,在中国北方乃至全世界,对于白色的这一人造材料而言,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手工艺品,更是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研究公元6世纪华北地区青砥起源面临的问题有三个主要方面:首先,由于同一时期存在三种不同的釉质(铅釉器物、钙釉器物),通过肉眼观察通常难以准确区分;本研究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定性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要确定产地,就需要追溯操作链中的生产环节,从窑址发掘情况开始讨论,大量墓葬和居址出土资料体现的是消费与流通状况。本研究结合紀年墓葬出土遗物,以及实地田野调查,最终确定了六世紀華北地區窑址。
最后,要推测生产时间,就需要对紀年墓葬出土遗物进行编年研究依次推测窑址生产年代,本研究对110座六世紀華北紀年墓中近千件陶器进行编年学分析,以探讨華北地區於此時期所采用的技術種類變化與演進過程。
目前已知六世紀華北地區主要生產中心分布在東部,即華 北平原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生產中心——淄博、臨沂、枣庄到蘇南徐州一帶,以及豫南冀南邯郸安陽一帶,此外還有邢台市周邊及洛陽周圍。在進行城市考古工作時,在平城洛陽邺城晋阳長安等五個都城附近皇室陵墓及陪葬墓内發現大量六世紀遺留下的青灰黑色質地各異且精美無比的人造器皿,這些都是當代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對藝術品質要求提升的一個反映。此外山東河北市區也發現了大量相關文物證明這些地方也是製作這種特殊工藝產品的地方之一。在對這些紀念碑中出土的大約936件皮革製品進行技術學習區分並開展類型學和年代學調查後,我們將六世紀期間生產與消費狀況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490s-540s)從魏帝遷新都洛陽至齊帝統治前後,這一時期青色粘土產品數量較多,並且與南方青粘產品相似,其特點是在於胎體材質均為含石英云母變質岩轉換為含高岭较多二次沉积粘土。在化学构成上这种改变体现为铝硅比升高。但由于胎体铝硅比升高导致原本使用二元配釉方式(草木灰混合胎泥)的南方青粹无法直接应用,因此必须添加第三种富含石英矿或黄沙的地层矿石作为助熔剂,以确保在可能达到的烧制温度范围内成功制作出草木灰釉。此过程显示出了区域性的差异性,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地层资源选择以及处理方式。当我们详细分析这些早期青砥产品时,我们发现它们采用一种独特而高度有效的人为加工过程,该过程涉及将天然资源与人类智慧相结合,以实现令人印象深刻的人造艺术品创建。而这正是当代艺术家们一直寻求表达自己独特视角和创新精神的手法之一——将自然元素与自身想象力融合以创造新颖无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