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窑煤窑气窑在瓷砖制作流程中的应用差别论述
近年来,许多瓷器作品提到柴窑一词,似乎只要粘上柴窑就能提升瓷器的价值。但是,我们知道柴窑烧制与现代烧制方法有何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却一直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柴窑烧制的难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明令禁止使用柴窑,没有松材供应;二是在一次烧制中耗费近2000斤松材,成本非常高;三是每次烧制都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团队合作,尤其是桩师傅,没有几十年的成功经验是不行的,这并不是凭空组合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如果没有专门的资金保障和目的,那么谁也不敢轻易点燃。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柴窑烧制与现代烧制方式之间的内在差别。景德镇中的柴窑因为使用松材得名,也被称为镇窑。在过去,由于技术完全由家族行帮垄断,每个砌造技术都是通过言传身教密不外传。每次开始一个新的火候,都必须请资深的人进行检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而且,每座火炉只能使用60-80次后才需要重建。一公斤瓷器通常需要2-3公斤松材,而大型蛋形火炉一次可以处理10-15吨日常用途的瓷器,还需消耗25-40吨松材,小型火炉则需要更多比例的小量木头,而且成本也更高了,不是什么人都能随意搭建一个炉子然后用几根木头就能制作出好的陶瓷。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在50年代末期,当时发现祖祖辈辈使用过的一种配釉已经无法适应新情况下高温下的变化导致釉面变黄、沉碳、烟熏。这表明了燃料改进后温度曲线和内部物质元素发生了改变。古老石灰釉已经不能再用,因此改革成长石釉,又叫做5311釉。
在古代时代,用水里的天然氧化物含量较高,在部分胎体和釉体接触处产生了一条红色的现象,这是一种特征。在古代老式柴窑中的环境中,那些氧化物是不用的,同时还能在灭掉危害性的同时制造出一种白里泛青玉质效果,这简直像是巧夺天工。
而煤炭、气瓶或电热源等其他材料制作出的仿古陶瓷却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即使利用计算机控制温度变化也只能解决“粘度”问题。而另一种手段就是搞假伪装 釉面,即采用适合现代气瓶燧造用的水溶液稍微调整一下,加一点什么东西模拟一下,然后再放入气瓶燧造,这种并不算真正仿古。
因此,有时候我们听到商贩不断地宣扬他们所谓“小型”或者“正宗”的仿品陶瓷说它们是在“小型”或“正宗”的地方焙烤,与那些经典陶艺品相同、“到位”。但真的是这样吗?各种不同的爐灶究竟有什么不同?我不是专业人员,但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制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些信息供参考。
景德镇对于燒成技術有一种执着迷信,就是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找不到其他原因时,便归结为“燒成氣氛”。因此,人们认为只有用柴炭才能生产出真正仿古、“到位”的陶艺品,用任何其他燃料都会失败。这一观念一直是收藏界主流观念,并且景德镇今年宣布将每年至少有一次试验性地使用旧式焙烤技法来生产仿古陶艺品,以此让历史上的伟大作品重现光彩。不过,是不是真的存在这种特殊品质呢?
其实,“燒成氣氛”仅仅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因为同一座爐灶中,无论是否采用旧式焙烤技法,一次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不同条件仍然会造成产品质量上的显著差异。这意味着产品品质之所以不同,“燒成氣氛”绝非根本原因,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其中包括胎體、釉料以及颜料配方以及胎體和釉層含水量薄厚度,以及诸如此类因素。此外,由于未曾使用过气瓶焙烤之前,由于爐灶特别是旧式煤炭焙烤受自然通风条件及利润影响而无法形成同一种燒成環境,所以即便依赖自然通风普通砖砌筑亦不足以承受高温,不可能采取保温措施,因此当天冷时爐內進風增加木質燃焼好時好處區域溫度增强,可摆放於好位置煮製出的產品質優良,而周围区域則由于温度低而达不到标准要求。当天热时无风多雨气压低,则进风减少,因缺氧木質燃烧不好,最高温度难以达到所需水平,因此產品質劣势显著,因此景德鎮有句俗语:“七死八活九翻身”,即七月最热潮湿季节,最困难的时候;九月秋季凉爽,是最佳製作時間也是最理想的时候。
最后,让我们谈谈待煮坯体在爐內摆放位置对產品質感也有重大影響,如一般の舊式煤炭焙烤從1320°C降至1170°C各個位置溫度差異很大,在關鍵點上5——10°C溫差可能導致後果不同的結果。我們當初試驗過將原来依賴於煤炭進行熱處理轉移到液化氣體,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變革,但我們發現即使控制住了原本Coal-burning技術相同1300℃以上,也無法避免問題發生,比如幾件材料因為過熱而軟化歪倒變形。後來經過多次調整泥土與硅酸鹽配方才達到了現在標準1300℃左右。我們了解這一切,並且這一切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份歷史與藝術之間交織的心血情感。我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你們可以對傳統中國藝術及其背後故事獲得一個更全面的理解,我們期待你的反饋,並繼續探索更多未知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