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古代陶瓷种类釉里红工艺深度解析
釉里红,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唐代长沙窑,而在元代,由景德镇的工匠发掘并发展成熟,盛行于元、明、清三朝。纯装饰形式有线描、拔白和涂绘,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宣德窑烧造的“釉里红三鱼”高足杯。
在元代,釉里红呈色多种,但鲜红较少,大多趋向灰黑色。这是因为釉里的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对其要求严格,所以大多数元代釉里红瓷器偏黑灰,有些甚至呈现出铜红料“烧飞”的变白现象。此外,元人尚白,汉人尚红,这也反映了民族认同感的差异,使得每一件元代釉里红都成为价逾黄金的珍品。
到了明洪武朝,釈放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它甚至比青花瓷还要丰富。洪武时期 釉里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其中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被誉为“玉壶春瓶”。这时期 釉里的颜色既有乳白色的,也有深浅不一的青灰色。而且由于火力不足,有开片的情况发生。
到永乐和宣德两朝, 釉里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巅峰。在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创造出了成功色的鲜艳 红釆,而宣德时期则进一步掌握了铜红料的烧造技术,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出现了各种新品种,如宝石 红、祭 红等。此外,还出现了一对称为宝石 红 的三鱼纹和三果纹高足碗,这被认为是官窑的一绝品。
最后,在清康熙至雍正期间,再次恢复并发展了此技艺。在这一段时间内,不仅保持了颜色的稳定性,还能够分出浓淡色阶,更精细地控制着线条与纹饰。此间所制作之器,其美不仅在于其自身之巧妙工艺,更体现在与青花相结合后的协调美丽,以及它们所传递的情感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