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界面向未来探索美术馆转型新路径
随着吴冠中纪念展在全国多地掀起热潮,浙江美术馆的观众爆增延期至一个月,这一时的“繁荣”并未缩小美术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本报记者采访调查了国内多家美术馆后发现,尽管业内人士强调“美术馆时代已经到来”,但大众对于美术馆的印象仍停留在“展览场所”上,大部分美术馆尚未实现真正服务于公众。
从业人员开始意识到,除了举办专业性较强的展览外,现代化的公共文化建设要求更广泛地将艺术推向大众。然而,这种转型并不顺畅。顾振清曾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副馆长,他指出:“国内许多城市由于缺乏外部社会条件,便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经营模式,即收取大部分展览费用的场租。这是转型期的一种尴尬。”
北京今日美术馆现任张子康对记者说:“我们需要更多地发挥面向大众文化推广作用,而不是仅仅是展示艺术。”他还表示,“现在很多地方的问题不仅仅是在于经费问题,更重要的是认识不到位。”
曹意强院长提出了建议:“国外博物关主管主要工作就是筹集经费,不会等待哪个部门来给资金赞助,这些资金还可以用作投资扩大可使用的经费。”王璜生曾任广东美術館館長,他认为,“一个新型の藝術館應該將關注人、重視人的問題提升為藝術館戰略職能”。
对于评估标准和服务公眾,本文特别提到了文化部下發《全国重点藝術館評估標準及辦法》。從项目设置和计分情况看,這些评估标准将引导艺商逐步摆脱“重展览、轻服务”的陈旧模式,对于促进艺商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文章最后通过上海、北京两家著名艺术机构举办活动,如儿童主题讲座等,以此证明即使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
总之,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无论是财政拨款还是市场运营都不能完全解决目前中国某些地区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要想让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还需要从认识上做出改变,让每个人都意识到作为公共空间,艺商应当更好地服务于普通民眾而非只关注专业人士或高端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