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七月半2前世今生窑变紫砂壶

紫砂壶的窑变之美,源自明万历时期大彬与陶都的革新。他们选用上等紫砂泥,创造出多种泥色,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大彬摒弃了传统的裸胎露烧法,而陶都则在龙窑中尝试石骨泥,成功制作出了闻名遐迩的紫砂壶。陶工们通过精心控制火焰,赋予壶体各种独特颜色,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如同自然界中的奇观。

吴梅鼎在《阿羡茗壶赋》中赞叹道:“若夫泥色之变,如阴阳相随;忽而绀紫如葡萄,一瞬间转为苍黄似橘柚;嫩绿如新桐叶,一夜之间换成翠绿似琅轩;积久如葵花黄,又隐含金色的香气。”他还形容有的壶身仿佛堆满了沙子,有的是青色坚硬又有光泽,“或黄白可啖,或青坚生光”。

这些珍贵的作品,不仅因为其顏色的多样性和变化无穷,更因其耐火度高、不易变型而容易产生变化颜色的特性而显得格外珍贵。在历代名匠的手艺下,这些黯紫色的古雅幽静也被丰富成了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等诸多颜色,每一种都是艺术家的巧思与技艺结晶。

其中最为人们喜爱的是那深沉的乌灰色,它是经过再次入窑烧炼后的结果,如同古老钟鼎般庄严肃穆。而那些散布在淡墨或黝紫器身上“银砂”、“朱粒”,就像天然闪耀的小星辰,在宁静中点缀着光彩。这一切,是对自然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一种见证,也是对前人智慧和技艺无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