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然的怀抱中探讨儿童线上学画画的平台寻找异彩纷呈不求同一之道
在与林木先生的通信中,我深受启发于他对待艺术界争论现象的态度——“存异不求同”。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在艺术领域,存在着多元化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达成共识变得困难。
艺术界自古至今,不断有批评与反批评、商榷与质疑、讨论与辩论。双方或单枪匹马,或拥众结派,或居高临下侃侃而谈,或慷慨激昂咄咄逼人,或引经据典针锋相对,或冷嘲热讽气急败坏,唇枪舌剑白纸黑字的“笔墨官司”与“口水仗”打得白热化,有时甚至恼羞成怒诉诸法律。
争论双方似乎都希望达到一个相同目的:辨明“是”与“非”,“正确”与“谬误”。然而,这种态度忽略了每个人的标准不同、立场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要得出一致的结论是不可能的。评论不是结論,而是多了一个看问题角度的说法……两个人就有两个角度,大家或许可以从这两个或更多角度上去观照问题。
我赞赏林木先生这一观点,因为实际上背景各异的辩论双方很可能永远达不成共识,即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凡艺术问题,根本就不存在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其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标准不同”。而众所周知,艺术的标准,无论古今中外,无不因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千差万别而千差万别。
以中国书画界为例,比如真伪鉴定之争、形似神似之争、南宗北宗之争等等。这些争论似乎都没有结果,更没有哪一个权威机构出面做出终审判决。这本身就是最正常最完美结果,因为实践证明,艺术百花园若想繁荣昌盛灿烂辉煌,就必须允许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而绝不可是一花独放一鸟独鸣。
因此,当有人提出要通过线上平台学画画的问题时,我认为应该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求所有人持同一意见,而应鼓励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以便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在自然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不同的景色,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快乐。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种开放的心态应用于儿童线上的学画活动,那么一定能带来更加丰富多彩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一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