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宜兴紫砂心法触类旁通考证奇缘

紫砂心法:触类旁通考证奇缘 ——近代紫砂店号、公司、特定年代茗壶用印琐谈 作者:宜兴壶公·鲍建南

一部近代紫砂店号、公司的兴衰史,即为特定年代的标志和象征,这可以从紫砂店号、公司、特定年代茶壶的印款上反映出来,也是鉴别紫砂器的真伪和紫砂标准器断代的基本要素之一。往往有些人在研究紫砂历史时,只注意名家名作的茶壶印款,只偏重名人的早、中、晚期的艺名、斋名以及姓氏的改动、易名、变迁等等,而忽略了店号、公司或特定年代的茶壶印款,这是研究壶史的专家学者们所应重视的问题之一。

这里,笔者将历来参与文物普查所知的一些近代紫砂著名店号或公司所使用过的一些特殊年份中的茶壶印款作一探析,期望能得到方家同仁指点,权作抛砖引玉之举。

一、大清光绪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龙印花钩式 茗香园

此期间内,国内外兴起了对古董收藏热潮,一时间仿古风盛行。龙印花钩式茗香园与光绪年间钱币上的龙图案相呼应,其大而方正,有单边双边区分,一般为单边,以简练的大方图案见长。(图1)

二、大清宣统元年至三年(1910~1912)豫丰陶器行:

豫丰陶器行创始于宣统元年,由吴同构继承其父吴启南开设。在早期,其使用“鼎裕”作为其明显刻字样式,但后来更换为以葫芦图案中间有“豫丰”二字作为其标志性设计。(图7)

三、大清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1898)愙斋:

愙斋在这一时段由金石书法家吴大澂收藏,并请制匠黄玉麟仿制古董钟鼎及古陶器。此时,“愙斋”阳文籇书方印钤在壶底,而小方章则钤在盖上。(图3-5)

四、大清宣统二年(1910)葛德和陶业商行:

葛德和家族先是在丁山白宕原址扩展规模,然后于宣统二年的上海开设“葛德和陶器店”。他们还与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开设了一个商行,不仅经营均陶产品,还包括了宜兴成品,如茗香园等。该商行使用的是大圆章阳文楷书“阳羡”的篆书格式。”

五,大清咸丰十年(1860)铁画轩:

铁画轩位于上海,是戴国宝创立的一个企业,它提供了一系列订制服务并且拥有好手如汪宝根胡耀庭范大生李宝珍陈光明程寿珍王寅春及吴云根等。这座工厂最开始采用的是刻款方式,并且竖写着三个字:“铁画轩”。

六,大清民国初期福康:

福康最初由徐祖安徐祖纯兄弟二人共同创立,他们提供各种打磨好的平滑质地出色的青瓷容器。随后的几十载里,该品牌经历了多次变化,最终被称为新福康继续运营到现在。

七,大清民国初叶陈鼎和:

陈鼎和最初由经理陈元明创建,他不仅管理着上海分支,还建立了一处宜兴分支。在那时候,它使用的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大型圆形篆体文字,那是一个很大的时代转折点,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八,大清民国初叶吳德盛:

吳德盛最初成立于五年的某个时候,由於該時候市場需求不断增加,所以他們開始擴張業務並設立更多分銷點。他們也開始推廣自己的產品,並將自己品牌標誌化為一個與當時流行文化相匹配的人物——一個帶著書籍的小男孩,這個人物後來成為他們企業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還開發了一種新的製造技術,使得每個產品都具有獨有的風格,並且能夠保持長久耐用的質量。

通过对这些不同历史阶段下产生影响力的各个家庭及其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曾经影响过我们生活的人们如何通过他们的手艺塑造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事物,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而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这些美丽对象的时候需要关注到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