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景德镇瓷器传统制瓷工艺流程与人物场景的欣赏
在上海博物馆中,藏有一件精美的明代景德镇瓷器——青花团龙纹烛台。这件作品是两套成对烛台中的一个,它由上方的烛碗、中央的盘和下部座三部分构成,但整体设计可以拆卸分离。底部为平底,没有釉面,而整体施有白釉,釉色闪烁着青光。这种青花装饰风格与万历时期景德镇民窑瓷器相似,有时难以区分是否属于万历时代。
这尊烛台外表绘有十组不同图案,从上至下依次为:花卉、边饰和团龙纹。在明代晚期,类似的青花烛台开始流行,但绝对纪年的作品较少,这一特点使得这件作品具有研究价值。
最值得关注的是烛台座高处书写的确切纪年:“大明国直隶徽州府歙县滚绣乡行里潭滨礼堂大社居首居,信黄舜耕……黄明天启元年仲夏月谷旦立”。从文本内容看出,这个黄舜耕是一位地方上的富裕农户或商人,他的地位可通过“首居”二字来推断。“首居”这个词汇源自《周易》,后世解释多种多样,其中《易酌》一书给出了形象而通俗的解释,即六爻自下而上,上为“首居”,显然在当时代表了最高地位。
根据历史习惯,“五供”的瓷器通常包括香炉一尊、花瓶一对以及烛台一对。这两样完全相同但现存国外的一副作品,以及另一种仅有一尊香炉和一对烛台作为供用情况,都见于古代版画中。这些信息表明定烧这一套瓷器可能出现在晚明时期徽商圈子内,与安徽等地商人的活动有关。
另一件同期景德镇制陶品是青花题记海水龙纹炉,以淡蓝色描绘波浪状背景,并且将十八罗汉渡海故事细致展开。此画作采用了透雕工艺,将钱纹作为背景,并在其中刻画苏东坡诗句,一股清新的艺术气息从中弥漫出来。这样的透雕技法,在中国陶瓷艺术中极其罕见,使得这件作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此外,还有一只白釉镂雕上元侍饮诗碗,以透雕技术呈现缠枝菊花图案及苏东坡诗句。一侧题记来自仲长统《乐志诗》,另一侧则记录了制作年代及其作者或制作者名字。在众多文物之中,这些题记不仅提供了历史时间线,而且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状况。
最后,是一只博古纹盖罐,其主题展示了一系列古典文物,如梅瓶、西番莲瓶、三足炉和茶壶。而罐身则采用通景式构图,将各种假山盆景并置于石几之上,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园林之中。这类博古图案在晚清初期特别流行,其名称来源于宋徽宗编撰的《宣和博古图》。通过这些装饰,布置出的场景既雅致又充满生机,为现代人带回了一段往昔繁华朝代的情感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