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大师再现壶中风范36式技艺传承与顾老对话探秘中国紫砂之源紫砂之家深藏古韵

紫砂壶的鉴别艺术,顾老精心总结“36招真伪辨析”,至今仍被奉为圭臬。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究其深奥之处!

掌握艺人手法,仿古品与假品对照;二观泥色;三察图案,一件仿古常有一款。

明代无图章款,以艺人名字刻印。

清初壶眼大,后期细密多见,与民间茶用有关。

乾隆时器表纹饰微凸,用笔慢画加工。

陈鸣远技艺高超,康熙至乾隆活跃一世。

包金漆始于乾隆后期。

凸雕瓜果风格属于乾隆时期特色。

竹节式壶胎描金漆,为太平天国时代作品之一。

紫砂原料埋岩下土,有“泥中之泥”说法,比例决定胎色变化。

10-11 南京、扬州、上海各出一大彬真品,其风格相似,可窥见明代气魄宏伟且胎粗厚。

12-13 古诗句壶需留心底款,如行有恒堂与蒋贞祥不符,或阿曼陀室未注陈曼生制。

14 古代签署时字头对头流尾对着柄。

15 宣统元年款红砂小壶为佳品,“松鹤轩”、“黄玉麟”、“阳羡邵友兰制”皆属珍贵。

16 嘉庆四年款红砂小壶确实真品,“邵元祥”、“杨彭年”、“志远国良”的作品亦值得收藏。

17 “赦记”款雷纹螭纽壶由邵权衡所作,是清同治时人的杰作之一。“冰心道人”的刻诗也可能是程寿珍所为。

18 “宣统元年正月元日”的紫砂带屉诗句小扁方型器皿,由光绪时的王南林制作而成,为宫廷御器之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