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古今紫砂名家争相挑战的这款壶种类繁多以其独特的自然韵味和难以成型而闻名

在古老的夏、商、周时期,边陲游牧民族便以水囊盛酒装水,世代相传。这些水囊通常由牦牛皮或骆驼皮制成,形状扁圆,不占空间。它们能够盛50-60公斤的大量物品,也能盛1公斤的小件物品,无论是酒还是水,都不会走味或洒出。

随着春秋文化交融的发展,铜扁出现了,并在宋元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制作和应用。在明清时期,由于紫砂艺术的兴起,这种造型转向了陶艺领域,便有了所谓的“虚扁”出现。

《青铜虚扁》是一款非常独特的手工制作壶,它们要求拍扁力要匀,但不能塌下,是一款需要很高功力的壶型。好的虚扁壶应具有壶身较为扁平,同时线条要紧结,没有塌陷感,而且中腹及颈部应该挺直,上下应有一两个反弧线,以呈现凹陷效果。此外,脖子与肩膀之间应该有过渡,使整体形态更加协调和谐。

历史上,有不少紫砂名家都曾创作过这样的作品,如时大彬、顾景舟、陈鸣远、徐汉棠等人,他们分别将这种独特风格带入自己的作品中,使其成为紫砂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之一。而王寅春则以他的刚性处理和光素无纹的手法,将这一风格推向了新的高度。而笨严则通过仿照铜镜风格来设计壶盖,使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质。

此外,还有王泉林、李寒勇以及庄青等其他紫砂名家的作品同样值得一提,他们各自在这类壶型上展现出了不同的技艺和创意,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