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万良胜陶瓷艺术人物小写意体会简析

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人物画往往以宋代、明代等时期的名家为代表,如梁揩、陈洪绶、徐渭等,他们的作品虽有变形夸张,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章理与美感。相比之下,西方艺术更倾向于夸大美好的变化,使之成为丑陋,这种风格与中国传统画派中的主客观融合意念截然不同。

回望古籍,我们发现陶瓷人物作品应承载“血肉”生命内涵,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形态动感是通过工笔兼写意技法展现出来的小写意风格,这种处理方式较为贴切。

小写意与中国画求变夸张之间,有其规律和度,在这个范围内寻找五官表情的手法,并用这种方法表现出生动鲜活的小写意手法。以下几点来说明小写意特点:

造型观:小写意在艺术形式与象征基础上运用点线面基本法则,避免了真实一面的镜子效果,同时也远离现实,以达到更多想象空间。这使得作品充满了神韵,可以根据主观发挥想象去抒情和寓义,使题材得到理想化。

线条观:线条在形态和章理方面对作品有显著影响,小写意线条尤其突出,从三个角度看来,它既能表现物象类似性,又是思维表达的一种方式,还具有溶解性的表达方式,不追求客观,而是追求主观,用这种“精神主义”处理物象本质。

意变观:“借物抒情,缘物寄情”,通变才能通化才能传情,只有舍弃非本质因素并进行提炼取舍和夸张的手法,才能达到绝妙境界,让画面不空洞,不过分。如齐白石《虾图》,虽然距离真实有一定差距,但画中的虾比真虾更美,更“鲜”,这是审美上的合情合理。

心境观:作者要让欣赏者享受精神层面的乐趣,而不是感到腻味。这需要作者构思深入,用心创作,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心怀、寓义内容充满气息,加上书法题字,让人一目了然又清新自然,有酣畅淋漓之感。在具体实践中,小写意紧密相关于书生习作,在用笔之前要充分运酿,即先立心所向,然后再落笔,以至于每一笔都蕴含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