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故事

艺术家不读书哪里来的观念美术机构的灵魂在何方

记得上个月的“上海书展”,异常火爆,笔者去了两次,人潮确实汹涌。似乎这个城市开始崇尚读书,想起如今糟糕的文化现状,又有了点精神。情愿相信去书展的人都热爱读书,也不愿意认为是宣传造成的后果,即便是的话——一些被鼓动去的人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喜爱阅读。我们学艺术的,起初又何尝不是如此?

去书展想买一些民间艺人的“手艺”类书,当然,不同版本的当代艺术图录史也是关注之列。面对当代艺术圈对“观念”艺术的热衷,以及对“手艺”的贬低,我一直感到诧异。尤其是一些不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转而突发强调起了所谓艺术的“观念”性。不知其有何价值“观念”,来源又从何谈起?

跨领域研究作用于艺术本体

自从西方“观念”艺术引进中国以来,如同又一盏思想明灯照亮了中国美术界。我或许习惯于没有能力发明新词而只能靠翻译借用别人的词?要求太高吗?也许吧!评论家都为难更不用说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只能深思熟虑。

曾经,一位普通的手工艺人,其社会地位几乎并不高于出色的技师。在漫长封建社会中,他们对于事物和世界缺乏深刻洞察力。但即便如此,那些拥有创造力、见解与独特视角的一小撮人,在他们心中始终坚持着一种超越常规、追求卓越的心态。

对于中国过去各个朝代皇帝、大臣们而言,把玩瓷器与绘画并无太大区别。而那些真正懂得如何运用技术与智慧将抽象概念化作具体作品表达的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在努力抗争希望摆脱那只限于技巧的事实,将自己的思想境界通过作品传递出去。

然而,这一切都首先是以我自己作为主体而言。如果脱离了我这份渴望创新探索真理的心,就连最简单的手工制作也失去了意义。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创作者,而非专门职业。这显然,与目前的情况相悖,“我”依然需要成为专业方向、发展需要和存在内涵的一个整体。

学者们提醒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对专业犹如研究树木。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可以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的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小径上,都不会迷路。”这句话充满智慧!

然而,对于学习美术,我们往往早已走入了一条狭窄的小径,并且忙碌地在其中行走,或许不知森林与树木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我还是以为,有理想的人除了要掌握出色的视觉语言表达能力之外,还要关心社会心理哲学等相关知识技能来丰富自身素养,使其融入作品中,为作品增添更多层次和深度。此时此刻,我才意识到跨学科研究虽然重要,但它仍需回到我的本源——即使是在探讨新的形式、新材料、新工具时也不例外。

贬低手艺也无法抬高观念

由于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我们似乎越来越喜欢使用"观念"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工作。我看到近年出现'观念'水墨,'觀點'油画,'觀點'装置,'觀點'摄影等各种展览,它们仿佛只因为带上了"観點"这一标签就变得更加现代化,更具有国际性。而有的所谓"觀點"藝術家则直接贬低手艺,以提升觀點藝術价值。但为什么呢?

我們可以回忆一下,在那个资源贫乏年代里,每一个成功的大师都不曾轻易放弃最初的手绘技法。那时候,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叫做科技,没有多少人理解什么叫做文明,而我们的前辈却凭借双手与简单工具共同打造出了今天这样的世界。而现在,当我们的生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我们还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

那么,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