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徐冰水墨是一种思想
这是一通越洋电话采访,徐冰**正在意大利罗马,刚忙完威尼斯的《艺术卫星——首部在太空拍摄的动画影片》又投入了罗马美国学院的《墙与路》的创作中。
“这些年双年展有趣的作品变得越来越少了。”徐冰说得直白。这并非文人相轻,而是一种对周遭敏锐的洞察。“世界变化得太快,而艺术的表达是陈旧的,无法匹配时代的变异。”徐冰说,“艺术被认为是当代的、对时代最敏感的反映有创造力的,但我觉得和社会的进程相比,它确确实实滞后了。”
艺术实际上是属于人类文明活动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敏感的表达的部分。徐冰向福布斯中国表示。“真正的艺术家是关心人类命运的,他们因对时代的敏感,导致对旧有的艺术方的改造。”
眼下,地缘冲突、全球流行病、经济下行,艺术亟需做出回应。“这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判断和表达的过程,除非你变得麻木,对世界的命运或者对文化问题无动于衷,那(艺术创作)确实就没的做了。”
当艺术呼唤变革,面临新与旧,前与后,前瞻与回顾,谈论水墨的思想,似乎是一个恰得其时的问题。19、20世纪以来,人们所有的行为处境几乎都受到西方或资本主义,或是全球化的影响,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面临式危机的传统水墨文化,是否可能重拾主动性与创新的动能,进而回应当代世界的现实?”
威尼斯《艺术卫星——首部在太空拍摄的动画影片》展览现场
“我觉得‘新水墨’这个命题就特别容易把艺术家限制在材料范围内思考创作。今天的艺术家可能一直在寻找新的表达风格,因此把形式的创新放到第一位置,但实质上并没有推进。”
在徐冰看来,媒材本身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把太多的精力分散在讨论琐碎的事情上,忘记了最值得讨论的实质的问题上。”面对我们抛出的问题,徐冰在采访中坦言,自己是一个不太在乎流派、风格、题材的人,他更愿意谈论艺术的本质。于是他说,水墨是一种思想。
东西方的文化和审美差异直接反映在创作技法上。“人们为什么喜欢来欧洲看教堂圣像,就是为了看王朝更迭、时代变迁中艺术品不断被修复的‘厚重感’。油画同样如此,它的美来自于反复地画,一层一层叠加,体现艺术家的‘人为’。中国水墨不同,东方崇尚人与自然的交互,最懂得给自然留出余地。”徐冰说。
徐冰在威尼斯《艺术卫星——首部在太空拍摄的动画影片》开幕式上签名展览海报
当水带着墨在宣纸上洇开游走,神来之笔即显现。“当油画家挣扎于如何下笔时、水墨画家懂得把创作的一部分交给自然,调动美的最大化。”在徐冰看来,这是水墨艺术最特殊、最有价值的态度。
“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尊重自然。这是中国的传统的价值观和思想。过去的一二百年中,西方文化极大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但它过多地把‘人’作为中心,大家渐渐意识到这种单一的意识形态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觉得现在确实需要另一种文明作为补充调节。”
徐冰1990年拓印的中国长城作品《墙与路》,展览于罗马美国学院
徐冰2024年拓印的罗马古道《墙与路》,展出于罗马美国学院
徐冰说,艺术总能带给人新的启示。实际上从1990到2008的18年间,徐冰在美国生活和创作。他曾说这段经历对他最有价值的是:对西方了解的结果是帮助我们认识东方。
2024年5月徐冰与志愿者们拓印罗马Appia古道
拓印罗马Appia古道时拍摄的拓片细节,拓片敏感的反应出原物件的肌理纹路
《背后的故事》系列是徐冰自2004年之后最重要的创作系列之一。其中第一件作品的灵感来自徐冰经西班牙转机时,在机场办公区看到毛玻璃后面透出一盆植物的剪影,“很像一幅水墨画”。“这一瞬间我联想到柏林东亚美术馆的展柜以及那些在异地他乡的艺术品,同时以往关于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光影的经验都在头脑中串联起来。”徐冰说。
《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正面
《背后的故事:上方寺图》背面
事实上,当代艺术是一个理论的集合体,它的开放性、多元性、综合性,使它抛弃了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确定性,其不确定性正是在不断感知现实的过程中激发出的创作能量。
正如《背后的故事》并非用墨色和笔法完成的“中国画”,却在水墨的特征和原理层面,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成功重构出中国绘画的精神,打破人们对中国画的既有认知,提示了东西方绘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的思考点。
罗马美国学院布展现场
中国水墨代表着一种东方文化的底层逻辑,实质并非那些流传下来的物化的墨色与笔法,存在于精神交流的瞬间,水墨艺术的当代再造其背后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分野。
“我们应该如何界定水墨的‘新旧’?只能说,随着文明的流动与发展,我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的那一个。”再次看当下的世界,不同文明间互相纠缠冲突,作为艺术家的徐冰是谦卑的。“水墨的思想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法。”徐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