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梦回蜀山 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亮相武侯祠美术馆
2018年8月9日上午,“梦回蜀山 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在武侯祠美术馆亮相。本次展览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联合李可染画院主办,这也是成都首次举办李可染国画精品大展。
李可染之子,李可染画院执行院长李庚致辞
58件作品,包括水墨原作30幅,珂罗版水墨作品8幅及铅笔写生小品20幅,囊括山水、人物、牛三大创作主题。展览精选李可染不同创作时期的佳作,勾勒出其艺术生涯的大体轮廓,并清晰地梳理了他在蜀中的艺术活动,是近距离了解李可染艺术的绝佳时机。
李庚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捐赠了他本人创作的设色水墨《唐人诗意杜甫诵武侯祠》
开幕式当天,李可染之子,李可染画院执行院长李庚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捐赠了他本人创作的设色水墨《唐人诗意杜甫诵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向李庚颁发了收藏证书。开幕式上,李庚在致辞中提到了父亲李可染在四川的艺术活动和对武侯祠、杜甫草堂、青城山、峨眉山等文化地标的情有独钟,尤其提到了父亲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便是诸葛亮。
展览现场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1907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的李可染,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山水画大师。自幼喜爱绘画的他,13岁时拜钱食芝为师学习中国画,后考入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专攻西画。上世纪四十年代起,李可染致力于中国画的改革和复兴,师从齐白石、黄宾虹,由此而深入中国书画艺术之堂奥。40年代时,李可染的人物作品就已经具有了鲜明的自家特征和很高的造诣,意趣倾向于古代文人画的疏简洒脱。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万里写生,融汇中西艺术之长,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机。
李可染的创作在六十年代进入高峰,作品气象沉雄博大,韵致幽深,在题材、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均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晚年的作品超越对景创作,追求神韵,在意境营造和笔墨语言上进入化境,其成就在海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展览现场
艺术情缘,梦回蜀山
作为一代书画大家,李可染与蜀地有着不解之缘。
李可染先生之子、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庚在为此次展览画册撰写的前言中提到:“李可染先生的艺术生涯,无论如何是与四川分不开的,是他艺术思想成熟走向的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当时国情,全国的文化人都汇集到重庆,李可染先生本人与夫人邹佩珠多次回忆四川那段日子,都流露出无限感慨。”
“成都也是他念念不忘的,还有青城山、峨眉山、万县,不仅仅与他的生活连系在一起,并且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成为他的艺术源泉。”
“李可染先生入蜀之后,是他人生中最艰苦的日子,同时也是他艺术提高的时期。他在四川提出,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
“在四川与林风眠的师生之情在得以提升和延续、与徐悲鸿相交定友、与老舍相遇成为至交、参观张大千先生的敦煌展、与傅抱石相见于金刚坡。在他的作品也可以见到四川的山川地貌,以及他的画牛也是从四川开始的。”
李可染 《响雪》 57x45cm
李可染 《嘉定大佛》 59.5x44cm
李可染 《杜甫草堂》 58.5x46cm
1954-1969年期间,李可染开始了他的长途写生。他一路溯长江,下江南,过三峡,攀峨嵋,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行踪遍历祖国名山大川,行程十数万里。1956年入四川写生之后,他从对景写生转入对景创作,《响雪》、《嘉定大佛》、《杜甫草堂》等是他对景落墨,完美再现祖国大好河山的部分佳作。
展览现场
此去经年,东方既白
此次在“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梦回蜀山——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展览,是先生艺术首次在蜀地之总结呈现。
李可染 《襟江阁》 69x46cm
展厅一楼正中的水墨作品《襟江阁》可谓“李家山水”的代表作。南宋山水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说法,李可染此作也是半边构图。画的中心被安排在了左半边,右边是一组画法精致、排列考究的帆船,犹如四两拨千斤,平衡了整个画面。襟江阁被画在了逆光的深重山色里,亭阁被一抹光照亮,昏暗处层层积染,衬托出那一抹光愈显透明,这便是李可染山水中最典型的逆光表现手法。整幅作品笔墨老而秀、苍而润,焦墨处的飞白似不经意中留出山岩幽光;浓墨的飞溅粗服乱头却又率意潇洒,水墨结合恰到好处。
牧牛图是李可染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在20世纪美术史中,李可染的牛,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水墨四绝。40年代李可染居重庆金刚坡时,因日日见邻舍牛棚一壮大水牛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觉牛终身勤劳、鞠躬尽瘁,于是始作牧牛图,直到晚年,他的画室名仍为“师牛堂”,足可见李可染对牧牛题材钟爱至极。
李可染 《忽闻蟋蟀鸣》 68.5x45.5cm
展厅一楼的四副牧牛图,正好构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场景。其中,《忽闻蟋蟀鸣》画秋季牧牛,以赭石点染秋藤飘忽绚烂,蜿蜒曲折的枝干万般游走,将秋风起时木叶摇动的意境刻画得淋漓尽致。牧童嬉戏于密藤之下,两头牛儿则静伏水中,睡眼惺忪,似要被秋风惊起,与远处的牧童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柳荫水边、坡岸林间。
李可染 《松荫放牧图》 69x45.5cm
《松荫放牧图》则是冬日牧牛场景。墨色苍润相济,气韵醇厚。松干松叶出之以金石笔法,如铁画银勾;松下牧童则神采奕奕,天真可爱,与慢条斯理的牛儿相伴归牧。盘旋有致的青松与怡然自得的牧归形成对比呼应,画面亦庄亦谐,相得益彰。
展品中,还有一副李可染晚年的书法作品《实者慧》,笔力沉雄古拙,金石味十足。“实者慧”的意思,李可染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写了‘实者慧’三个字,意思是老老实实的人、诚实治学的人,才能有智慧。做学问一定要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诚如他的那句名言:持正者胜,容邪者怠;天下学问,唯知谦虚、走正路而强毅力者得之。
李可染的“李家山水”最为人所知,但他的人物画大都是不可多得之精品。本次展出了李可染的两幅人物作品,《唐人诗意》和《采菊东篱下》。《唐人诗意》以刘禹锡诗句画唐人仕女。女子新妆初成,然而庭院紧锁,满目愁生,只得蜻蜓独立鬓头。作品省略了衣褶的线条,以高度简练的笔法概括出人物的心理以及春光深锁的诗意,甚至采用了近于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显示出李可染对传统题材独特的理解力。
《采菊东篱下》为李可染更早期的人物作品。可以看出线条更为飘逸,意境清新隽永,鲜活的人物形象力渗透着温润的人文情怀,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国画的笔墨意趣。落款“蜀中有君堂”,“有君堂”是李可染最早的斋号,源于在重庆任教时期,教员宿舍旁生有一丛竹。一日,李可染见细竹在屋内发了芽,由于夫人邹佩珠悉心浇灌,竹子长势喜人,李可染便取此竹与夫人名谐音,唤作“陪竹”。后又想到晋人有“不可一日无此君”之句,便给自己的斋号取名“有君堂”。
晚年李可染请人治印“东方既白”,是借用苏东坡之句表达对东方艺术之深切希望。他曾在一次艺术节上发言:“我想通过艺术节连续不断地把我们各种艺术发展起来,使东方的艺术明珠在世界上发出灿烂光芒。”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9月2日,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