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资讯

面向未来的场域壹美美术馆公共艺术展

我们荣幸地宣布:壹美美术馆公共艺术展“面向未来的场域”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北京实创科技园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壹美美术馆承办,展期为2022年11月8日至2023年5月20日,主题研讨会于2月18日举办。展览在壹美美术馆所处的中关村壹号园区内展出,展示10位当代雕塑艺术家风格各异的公共艺术作品。

艺术与科技在信息社会早已不是分道扬镳的两条枝杈,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关系。本次展览将公共艺术作品放置于高科技园区,从更贴近大众生活的视角展现了艺术与科技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同时形成自然、人文、科技之间相互交织的复合场域。艺术作品与科技园区、艺术叙事与科学逻辑、创作者与观看者,在这片场域中实现相融共生,共同构建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在未来的美好愿景。

面向未来的场域

——壹美美术馆公共艺术展

策展人:程辰

展览日期:2022.11.08-2023.05.20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北清路中关村壹号园区

参展艺术家(年龄序):

陈文令、史钟颖、郅敏、马天羽、潘凯、夏航、郑路、邱启敬、宿志鹏、柳青

面向未来的场域

文:程辰

公共艺术在中国是一种舶来概念,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广场的公共雕塑,后在工业文明的发展浪潮中几经变革。从哈贝马斯对文学艺术公共领域中公众参与性的强调,到苏珊·雷西的“新类型公共艺术”概念中对公共艺术与公众互动性的追求,公共艺术逐渐从装饰空间的单一艺术形式转换为具有文化与社会功能的艺术场域。本次公共艺术展从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当代公共雕塑出发,通过雕塑作品与所处环境空间语境的结合探讨公共艺术的场域功能,并展望中国公共艺术在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作为本次展览场的高科技园区包含航空航天、金融服务、游戏开发、智能生活、无人驾驶等诸多面向未来生活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自身的结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网络,共同构成科技园区的特有场域,指向未来的科技新生活。当艺术介入这片特殊的场域并植入新的艺术行为活动与互动关系,原有的场域属性也随之发生波动,进而从艺术理念、生态空间、知识交流、生活模式等方面和科技园区一起开始共振,进而激活整个场域。展览意图探索这种影响所能激发的艺术与科技的生态活力及地区内生发展潜力,并展开对于混合场域功能未来愿景的讨论与构想。

中关村壹号园区户外显示屏

本次展览根据空间特征和人流节点采用分散式布局,以去中心化的策展方式消解刻意的传统雕塑展的样式,从贴近生活的人文角度引导观众去接近、感知艺术作品,让观众从展览的客体转换为参与的主体,与艺术作品产生更多的互动关系。展览遴选的雕塑艺术家及其作品均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以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来划分,参展作品主题可分为三类:通过实践探索传统艺术的新形式;探讨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过科技手段推进艺术自身的变革。进一步而言,这三类作品也是如今国内公共艺术发展方向的缩影。参展艺术家们对于传统材质与现代工业材料的综合运用也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让本次展览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各种可能。

陈文令的参展作品和观众具有很高的互动性,也呈现出当代性、在地性和大众性等多元概念复合的深厚内涵。他以高超的材料处理与控制能力和表现手法去构建幽默和谐的视觉语言,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和中式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进行结合、重组与再构建,并以自己在形而上层面的思考赋予作品超现实的色彩,构建起独具特色的高辨识度雕塑风格。

陈文令 《鉴古知今》

370×190×300 cm

不锈钢 2017

史钟颖的作品《通·汇》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内涵,他在中华传统图像的抽象概念基础上运用创新的媒介与手法,以具象的视觉语言阐释自己对于抽象精神的感悟。参展作品由金丝楠木和镂空的不锈钢组成,整体造型富有东方韵味和极强的形式感,通过网状镂空并再次锻造的雕塑手法,将顶部的祥云及流经树体的雨露凝结在动势转变的一刻,为我们展现了多方位观察天地万物流转的瞬间。

史钟颖 《通·汇》

380×265×560 cm

金丝楠木、不锈钢 2016

郅敏始终致力于以当代艺术语言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他的作品通过特殊烧制单元化陶瓷与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展现他对古代中国自然观与宇宙观的理解。郅敏的本次参展作品《谷雨》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季节交替变化为创作灵感,以类似动物的鳞片抑或果实的颗粒为基本单体元素,以序列化的拼接嵌入为基本组合形式,在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完成了关于一个节气、一种生物性状态的表达。

郅敏 《谷雨》

450×210×290 cm

陶瓷、金属、LED、发声装置 2021

马天羽的作品造型手法洗练、硬朗,结构层次分明且具备雕塑独有的力量感。他的艺术思维诱发于形式逻辑中的悖论,这一点在他长期思考并创作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他的本次参展作品以生命短暂的蔬菜替代并解构永恒不朽的方尖碑,通过矛盾性的并置呈现,表现自己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中生物科技、技术和人类生活的关注及思考。尽管抛出了悖论式命题,但作品以纪念碑的形式肯定了技术对新时代的重要社会意义,表现出艺术家对其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期许。

马天羽 《亟待商榷的命名系列—爱国菜》

100×100×200 cm

耐候钢 2018

潘凯的作品《自组织 编号6》从中国书法与自然中汲取艺术灵感,他意识到书法中的笔墨和线条能够以最凝练的方式传达出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发掘出线条在中国艺术发展脉络中的独立价值,并以此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所在。潘凯尝试以雕塑的空间手法验证书法线条的审美价值以及在空间中立体形态存在的多种可能,线条间的有机组合产生的波动与能量赋予他的作品以生命活力,激发了空间结构自然组织的潜能。这种看似难以理解的抽象艺术语言,却是艺术家内化的中华审美经验系统的体现,也源于我们所有人对中国书法深刻的共同理解和想象。无限生成的线条生命体同时让人联想到可变形的拟态生物,使艺术家的作品也具有未来生命之感。

潘凯 《自组织 编号6》

350×165×210 cm

不锈钢(喷砂) 2019

作为喜爱机械和游戏的艺术家,夏航生命中的乐观向上的游戏本能赋予其创作以勃勃的生命感性,独特的雕塑语言颠覆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对雕塑制作的认知。他的作品《机械路霸-碎甲》刚硬又不失细致,狂野又不失理性,以零件拼接的形式将我们日常所熟知的物件进行机械化再创造,构建起自己想象中的赛博朋克景观,并在艺术与科技的语境下探讨了信息化社会中对生命的感性思考。尽管作品外观呈现为科技化的金属结构,内部却大多以类似榫卯等中国传统技法改进组装而成,体现出一个中国艺术家所特有的文化自觉与价值取向。

夏航 《机械路霸·碎甲》

290×90×130 cm

不锈钢 2015

郑路的独特雕塑技法消解了传统雕塑体积上的坚实感和厚重感,让坚硬的金属材质也能表现水花四溅的澎湃与飘逸。他的反重力水流雕塑《淋漓》系列始于2008年,创作动机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玩止水》为文本基础:“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艺术家将诗歌中水的运动作为造像元素,作品完美地展现了悬浮半空的水花的轻盈灵动,给予观者笔墨般的“气韵生动”之感。郑路的作品以当代艺术手段表达了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理解,为传统文化的诠释方法提供了新的可能。

郑路《淋漓》系列

240×230×410 cm

不锈钢 2020

邱启敬的《山海经》系列诞生于他对当代语境中传统文化诠释可能的思考与探索。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期望用雕塑的方式“还原”或者说“创造”《山海经》中469个异兽形象,构建一个古代神话体系的当代文化样本,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根源的追溯与共鸣。在科技园区的绿林中,异兽雕塑们以各色神态动作与所在环境融为一体,模糊了神话与现实的界限,也模糊了上古与现在的时空,激起观者跟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情感联结,让我们重新理解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

邱启敬《羬羊(qianyang)》

330×90×300 cm

铸铜 2021

邱启敬《梦貘》

500×300×170 cm

玻璃钢 2021

宿志鹏在《网络卫士》的创作中对旧有审美观念和材料技术进行大胆突破,运用数字时代的全新技术和理念,带给我们震撼的视觉效果。作品中的网络元素让我们联想到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又将在未来作何体现?艺术家的思考为观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宿志鹏《网络卫士》

230×230×200 cm

不锈钢 2018

柳青的作品一直关注普通市民的现实生活,他的雕塑是对自己眼中民众生活缩影的温暖记录。本次参展作品《成果2018》的灵感来源于2012年艺术家因爱人怀孕而经常去菜市场买菜做饭的经历,作品整体呈金字塔状,四面皆由各色蔬菜堆积而成,顶部的人物抱着一颗寓意吉祥的白菜,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喻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菜市场作为提供食材的场所,在生活中并不起眼却非常重要,支撑着我们重要的一日三餐,柳青以菜市场为例向作品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提醒人们发现并感受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却被忽视的美好。

柳青《成果2018》

296×289×220 cm

树脂着色 2014-2018

本次展览一方面从文化背景角度,展现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立足于本土民族文化传统与社会核心价值的创作手法,为更好地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成功的艺术案例;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现代科技对于公共艺术手法、材料、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为艺术文化场域与科技场域建立起对话关系。这些风格多元的雕塑作品呈现了当下时代公共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方向,为未来的中国公共艺术面对的机遇与挑战提供了诸多可供应用的创新理念。

(文内配图均为本次展览现场)

ARTISTS

艺术家简介

陈文令

CHEN WENLING

1969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陈文令是享誉国际的中国当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现实魔幻主义雕塑的魔术师,也是大型当代公共雕塑的开拓者。

史钟颖

SHI ZHONGYING

现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美术学科负责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城市雕塑资格证书持有者。

郅 敏

ZHI MIN

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马天羽

MA TIANYU

1976年生于河南开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专业委员会特别研究员,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敦煌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雕塑》杂志编委,全国艺术院校思想理论课特聘教师。

潘 凯

PAN KAI

1978年出生,辽宁大连人。2002年7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05年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夏 航

XIA HANG

1978年出生于辽宁沈阳。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郑 路

ZHENG LU

1978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200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学习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邱启敬

QIU QIJING

中国著名当代雕塑艺术家、当代玉雕革新代表人物、设计师。1979年出生于福建福州,6 岁接触雕刻,1999年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院,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3年创立北京邱启敬艺术设计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作品曾受邀在伦敦萨奇美术馆、瑞士伯尔尼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白盒子艺术馆、福建省美术馆等多家中外艺术机构展出。

宿志鹏

SU ZHIPENG

副研究员/博士

清华大学奥林匹克艺术研究中心 副主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纪念性公共艺术研究所 所长

山东潍坊人,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雕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美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任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共艺术研究所所长

柳 青

LIU QING

1982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市。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获学士学位;2006年9月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攻读硕士学位。

CURATOR

策展人简介

程 辰

CHENG CHEN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实验雕塑方向工作室主任。壹美美术馆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