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资讯

中国工艺品探索柴窑烧造的精髓

探索柴窑烧造的精髓:揭秘与现代方式的区别

景德镇柴窑因烧松柴而闻名,亦称为镇窑。在过去,这一技术完全由家族行帮垄断,师傅通过言传身教,将其密不外传。每次烧窑前,都需要请经验丰富的挛窑户进行检修,以确保操作安全。一座窑使用60-80次后需重建,每烧1公斤瓷器需松柴2-3公斤,大型蛋型窑一次可烧10-15吨日用瓷器,需松柴25-40吨,小型窑则需要更高比例的松柴,更高成本。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景德镇在50年代末期改用煤、油时,却发现祖辈们使用的配釉无法适应新燃料。古老石灰釉在高温下粘度降低很快,导致釉面阴黄、沉碳和烟熏。这表明了燃料改进后的温度曲线和窑内物质元素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古老石灰釉必须被改革成长石釉,又称5311釉。

古代釉水中的天然着色氧化物含量较高,在部分胎釉接合处产生了一线红色的现象,这是其特征。在古代老柴窑的环境中,那些着色氧化物是不必担心的,而老柴窑能够灭掉它们,同时还能创造出白里泛青玉质效果,其巧夺天工之处令人赞叹。

与之相比,现代那些做高仿陶瓷,如果按古代配制法配制,他必须得拿松木去烧,用其他燃料他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即使利用计算机控制温度变化,也只能解决个“粘度”问题。而且,只有大原则掌握住,一些呈现随机性效果,就是视为自然随机性的美好结果。这也是柴燧陶瓷迷人的地方,它本来就不那样精准,有时出炉时会意外地收获到一些惊喜。

总结来说,不同于现代火力设备如煤炭、气体或电力所驱动的小范围控制,可供选择多种不同的排程和设计以生产标准化产品;而使用原始材料,如松木进行焚煬,则具有高度自由性,使得产品可以具备独特性,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此即使某些意外美好的细节也成为人们向往其艺术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