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资讯

全国书画大赛免费报名深化公共文化建设推动美术馆创新发展

公共文化建设呼唤美术馆转型 不仅展览展示

日前,吴冠中纪念展在全国一些美术馆掀起热潮,吸引大批观者前往,浙江美术馆更因观众爆增将展览延期一个月。然而,这一时的“繁荣”并未缩小美术馆与公众的距离。本报记者采访调查了国内多家美术馆后发现,尽管业内人士高呼“美术馆时代已经到来”,但群众对于美术馆的印象却仍停留在“展览馆”上,大多数美术館距離實現為公眾服務仍有一段距離。

“在我看來,藝術館就是辦藝術展的場館。”上海的一位女士這樣告訴記者,她每次旅行都會去藝術館看看,把它當做城市的一部分景點。

"艺术博物院大多数还是专业人士去的地方吧,感觉有的展览难以理解。”杭州的一位女士认为艺术博物院展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专业性太强,离公众太遙遠。

近年來,中國的艺术博物院逐漸走向公共艺术博物院機制,从业人员开始意识到,艺術博物院不僅僅是面向藝家的展覧館,还應該是從事藝術典藏、藝術研究以及公共藝術教育的機構。然而,這種轉型並非一帆風順。“轉型之後,我們發現,在國內缺乏外部社會條件,所以我們形成了一種中國式的經營模式,即收取大部分展覽的大部分租金費用,這是在轉型期的一個尴尬。”曾任上海多倫現代藝術館副總監的人員在接受本報記者的採訪時說。

“我們需要深化對於自身職能認識,不僅要考慮經濟收入,更要重視文化推廣和教育工作。”北京今日藝術博物院總監張子康對記者說,“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為民服務的地方。”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財政拨款不足,一些國家級和地方級歷史悠久、設施完善的大型專業畫廊不得不依賴自籌資源來維持運營。一方面,它們通過舉辦各類專題及臨時性節目吸引觀眾;另一方面,它們還利用其所擁有的永久藏品進行商業化操作,比如與企業合作開發品牌產品或者將藏品出租給其他組織使用,以此獲得額外收益。但由於資金不足,一些畫廊無法提供充分的心理學和社區發展支持,因此難以實現其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面對以上問題,一些專家建議政府應該增加對於畫廊運營成本的大力支持,並且鼓勵畫廊創新地尋求新的收入渠道,如透過網絡平台出售圖像版權或提供線上課程等。此外,也有意見主張應該建立更加完善的地方法規制度,以便促進地方特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以及加強基層社區居民參與其中,使得更多人能夠享受到文物保護成果帶來的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