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资讯

日本顶尖艺术院校有哪些国民公民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在深圳绽放光彩

在春节的序幕上,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携手联合主办的“国民公民——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展”近日在关山月美术馆隆重开幕。这场跨越年代的艺术盛宴,原先于2009年10月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期间与公众见面,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今次回归深圳,对展品进行了精心筛选和补充,新增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海报作品,共展出300余件珍贵招贴设计佳作。其中,“月份牌”、“宣传画”等作品,以其深厚的年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文化内涵的大餐之中。

现代平面设计,不仅是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一项工具,更是记录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明交汇碰撞并融合演化痕迹的重要载体,它们保存了我们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的历史记忆。此次展览,以20世纪中国三个关键历史时期为时间节点,从不同形式和样式中挑选出平面图像,将一幅壮阔动人的时代画卷呈现给观众。该展览分为“国民英雄、公民生活——西风东渐时期以十里洋场为代表的小船文化;人民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与商业文化。”

“现代设计,是工业产生后应运而生的产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的小广告、月份牌等招贴画正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之源。”黄治成研究部主任、本次策划助理表示,由孙中山引入“国民”的概念以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风东渐,其中尤以上海十里洋场海上文化为标志,当时欧洲最流行的事物都能在上海找到。此次展示出的月份牌,就是当时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展览现场,最吸引观众的是“国民生活”单元,那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月份牌,大多数描绘美女,其内容包罗万象,从保险公司到烟草公司,再到药品、电池广告。在这些作品中,有保留着传统年画题材风格,也有大胆采用西式元素,如摆出玛丽莲·梦露造型的中文美女。

此次展览不仅系统收藏了改革开放后的重要设计艺术家海报作品,为深圳这座被称作‘design city’的地方增添了一抹色彩,也为将来研究当代设计提供了宝贵资料。“通过对通俗图像转换研究,我们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形态变化及文化观念迁移。”陈湘波馆长指出,该馆组织学者对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策划人许平教授认为,在今天全球关注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这一特殊时刻,对中国设计发展历程更加显得意义非凡。而深圳作为国际设计重镇,在平面設計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这里诞生了影响全国范围内“平面設計在中國”的重要活动,这里诞生了第一个独立性强的心理健康支持团体。关注国内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视角,深圳是一个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本次盛会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专业人士参加。一场关于在深圳举办全国级别的大型创意活动以及建立首个专门收藏和展示原创工作室博物馆的话题研讨也顺利举行。在研讨会上,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透露,一系列措施正在推进,以确立一个稳定的平台来展示、收藏和研究国内外优秀摄影作品。他进一步指出:“除了经济发展,与其相关联且反映时代精神的是一种新兴产业——事实上的国家政策是在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促进这个行业。”

此前,没有任何机构能够持续地做好这样的工作,但现在似乎正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