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陶艺制作过程中的难点探究柴窑烧造的挑战所在
柴窑烧造难在何处?探究传统陶艺制作过程中的挑战
政府明令禁止使用柴窑,导致松柴供应中断。一次完整的烧制过程需要近2000斤松柴,成本极高。整个过程依赖于经验丰富的团队合作,尤其是桩师傅们,他们通常拥有几十年的成功经验。没有专门的资金保障和目的,没有人敢轻易点燃火焰。
景德镇的柴窑因其使用松柴而闻名,也被称为镇窑。在过去,这一技术完全由家族行帮垄断,通过口头传授,不公开。每次烧制前,都需要请合格的人员进行检查,一般外人无法操作。一座大型窑炉可重复使用60-80次,每公斤瓷器所需松柴量为2-3公斤,而大型蛋形窑一次可烧10-15吨日用瓷器,所需松柴量达25-40吨,小型窑则更为昂贵。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在50年代末期景德镇开始改用煤、油作为燃料时,便发现了问题。当时发现祖辈留下的配釉不再适应新的燃料环境,由于高温下釉面的粘度降低过快,使得产出的釉面呈现阴黄色和沉碳气味。这反映出燃料变更后温度曲线和物质元素已经发生了变化。
古老的石灰釉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被淘汰并逐渐发展成石釉,又称5311釉。在古代老式柴窑中,那些天然氧化物在部分胎体与内层接触处产生了一条红色的线条,这是一种独特特征。在古代老式煤炭或木炭(如树枝)燃烧环境中,这些氧化物是不受威胁,但同时也能够创造出一种白里泛青玉质效果,以此来巧妙地掩盖这些危害性。
相比之下,现代那些模仿古典技艺但采用现代设备,如煤炭、气体或电力驱动的炉子,是无法达到相同效果的,即使利用计算机精确控制温度变化,只能解决一些“粘度”问题。但是真正掌握古典技艺者必须回到原始材料——即木材——以获得最接近原作的手感和效果。此外,由于木材本身具有较高机动性,即便按照大原则操作,也会有意想不到且美丽多样的结果出现,因此这种手工陶艺技术也是它迷人的地方之一。而每次出炉都带来惊喜,无疑增添了作品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陶艺领域内,尽管存在着许多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赋予了这门艺术其独有的魅力。如果要追求最高标准,最终还是只能返回到最初:手工制造,用自然材料创造艺术品,并让时间去证明作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