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资讯

自然之美泥壶与紫砂壶的温度控制艺术与呈色差异探究

在龙窑的高温环境中,温度控制是一项极富技术含量的任务。不同类型的陶器和各种大小的原料,在烧制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其温度,不得超过5摄氏度,这对于避免致密度不足或变形至关重要。在1000多摄氏度高温下,通过经验来维持各区域温度的小范围差异,是对窑主专业技能的一大考验。因此,一般来说,必须是有深厚技艺的窑主来指挥投柴人的工作,尤其是在后期二十多小时燃烧木柴时,他们几乎寸步不离,以确保火候恰到好处。

在烧制过程中,通过投入木柴口观察窑内颜色,可以判断投入时间和数量。不同温度下的颜色变化是明显可见的:500℃为暗红色;700℃为鲜红色;800℃为橘黄;1000℃为浅灰白;1300℃则呈现白光泽;而1600℃以上达到耀眼无色的透明状态。

木柴燃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氧气,如果空气流通不畅或供氧不足,便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而过剩游离氧会留存于炉内。如果游离氧含量小于1%,一氧化碳含量在2%到4%之间,则炉内气氛呈还原性;如果游离氧含量介于1%至1.5%,则为中性环境;而当游离氧含量超过4%,便进入强还原区。而8%至10%以上,则属于强还原条件。

紫砂泥在1400摄氏度以下即可完成烧成,但由于其中包含了其他金属盐,因此实际上所需温度低于此值。在1150-1180摄氏度,即紫泥达到了完美的烧成状态。此时各矿物质相间扩散速度较慢,使得赤铁矿并未形成独立相态,从而使制品呈现出红色(低温)或紫红色(高温)。若以还原条件进行燒製,则反应遵循SiO2—Al2O3—FeO系相图,在1100摄氏度左右形成共熔物并生成液相。当Fe2O3被大量还原成为FeO时,由紫红转变黑色,并因外部压力作用导致表面沉积碳素、分解气体无法逸出引起鼓泡,从而造成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