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汝窑的陶瓷艺术古今之交响篇章
北宋汝窑特展:揭秘古陶瓷之美
在2011年10月10日,历史的篇章被重新编织,呈现给世人一幅大观北宋汝窑特展的精彩画卷。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孙新民先生将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与我们分享,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充满艺术创造力的时代。
首先,我们来看看图43,那是一件北宋时期的器盖。它高4.6公分,外径14.2公分,而子口径仅为11公分。这件器盖圆形,上有子口,顶部隆起,并且中心处有一圆扣形握手。它施以天青釉,为考古学家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工艺技巧的窗口。此类器盖在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址发掘中出土较多,但在传世品中却鲜有见闻。从考古发现的情况看,该器盖可能用于配套使用不同的碗、盏,这种设计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用具的细致需求。
其次,我们要提到的是图44中的北宋汝窑瓷片。这七片残件分别来自碗、洗类器物,可以看出汝窑产品底足面的不同特征。平底器物通常采用支烧法,在底面上遗留下三或五枚细小支烧痕。而带圈足的器物则更加复杂,有直圈足和撇圈足两种,其中外撇圈足一般是满釉支烧,而直圈足中的大件瓶类器是垫烧而成,其余的小件碗类器既有垫烧也有支烧,其中年代偏早者还直接把支点放在脚跟上。
最后,我们来谈谈图45中的四个残片,它们分别属于瓶底、盘底、器盖和套盒。这四个残片展示了汝窑瓷制品多样性不仅限于常见形式,还包括一些未曾见过的新型式,如香炉、方壶、小碗、大盆等。在这些作品中,不乏仿自浙江越窑造型的手工艺品,也有的装饰着龙纹图案,让人感受到那份久远而又神秘的情怀。
通过这段时间内对大观北宋汝窑特展的一探究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曾经活跃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地区的人们,他们如何运用天青色釉来营造一种既蓝又不艳,又灰又不暗的情调,以及他们如何将原本作为缺陷视作装饰,将开裂纹片转变为艺术元素,从而创造出令人赞叹的地球陶瓷文化遗产。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更值得期待的是接下来所有文人的共同努力,一同推动这一领域文化遗产向更广阔空间延伸,使得每个人都能享受这一悠久历史与无尽灵感相结合的人文景观。在这里,每一块破碎的心,都蕴含着重生的力量,每一次触摸,都会唤醒我们的记忆,每一次回望,都将引领我们走向前行——也许,就像那座被岁月抚慰的大观宫殿一样永恒,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