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汝窑的陶瓷工艺一段段如诗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北宋汝窑特展:一段历史的陶瓷工艺之美
在时间的长河中,北宋汝窑的陶瓷工艺如诗如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它是一段历史,是一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艺术家的无限敬仰。每一个器物,每一次釉色的变化,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手工技艺。
图43展示了一件圆形器盖,其下有子口,顶部隆起,中心处有一圆扣形握手。这件器盖施以天青釉,子口处露胎,采用垫饼烧成。在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址发掘中,这类器盖较为常见,但传世品却不多。这说明该器盖分大小多种型号,与大小不同的碗、盏相配套使用。其釉色蓝而不艳,灰而不暗,有玉石之美感。
汪庆正先生曾将「开创人工细密纹片」作为汝窑在制瓷工艺史上的四大突破之一。他认为:「釉面开裂纹片,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於烧成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确实,在不少汝窑瓷器表面布有开片,这已成为鉴定汝窑瓷器主要特征之一。
另外,在汝窑址发掘中还发现两种类型的器盖。一种呈下口大,上顶小,如同倒置水杯;另一种作直口、弧面、鼓肩,并刻画团龙纹,是圈足盒子的盒盖。这两者都体现了不同用途和造型设计。
图44展示了一组七片残件,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碗或洗类产品底足面的不同特征。平底通常以支烧为主,在底面往往遗留三或五枚细小支烧痕。而带圈足则分为直圈足和撇圈足,其中外撇圈足一般满釉支烧,而直圈大的瓶类则是垫饼,而小件碗类既有垫饼也有支烧,其中年代较早的一些直接放在脚跟上。
宝丰清凉寺出土以前,对于研究者来说,只能依赖少量传世品来了解官 汝 窑 的造型风格,被认为适应宫廷需要,因此造型古朴凝重,有些甚至源自铜器。但实际上,从大量出土作品看,该地区最常见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盘洗盆等,以日常生活需求为主。
最后,我们通过图45看到,一组四个残片分别来自瓶底、盘底、仪式用具以及套盒。这批出土作品显示了所谓“天青色”、“粉青色”、“青绿色”的繁荣,以及各种不同形式和结构的手工技巧。此外,还有一些新发现未曾见过的小巧香炉、小碗、大盆等,也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感到更加兴奋与好奇。(孙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