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资讯

一壶一茶就是个坑大师反复鉴壶36式顾老经验谈紫砂之家

紫砂壶的鉴别,非得要深入研究不可。顾老的“鉴壶真伪36招”至今仍被奉为圭臬。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奥秘!

1.艺人手法与泥色:每位艺人有其独特的手法,与真假品对照、泥色的细腻度和图案设计都能提供重要线索。

2.明代无图章款:清代早期,眼部设计与民间使用泡茶有关。

3.乾隆器表纹饰微凸起:陈鸣远生于康熙、死于乾隆,是技术上极具成就的人物。

4.紫砂包金漆出现在乾隆后期:加彩凸雕瓜果式壶体现了乾隆时期的风格。

5.胎描金竹节式壶是太平天国时期作品:

6.原料选择及比例决定胎色:20-30年代仿紫砂作品未落款,南京、扬州、上海各有一件大彬壶真品。

7."行有恒堂"款梅花诗句壶为假品:“蒋贞祥造”底款与道光年代不符;陈曼生刻诗多无写“陈曼生制”。

8古代工匠名款流动性强:“宣统元年正月元日”款红砂小壶为真品,“松鹤轩”款紫砂树根式壶晚清同治光绪时产。

9邵元祥作出的大扁壶具有明代风格,但文字可能后刻;杨彭年制作山水画装饰的描金山水紫砂壶是嘉庆道光时产。

10志远阴阳文扁方壶清道光真品,有“茶熟香温”底款;国良提梁式晚清作品,其作者俞国良1938年去世60岁左右。

11邵亮生的小扁 壺同治时代产,“笨岩”的同样在同治时代出现,而“味泉”的黑竹节式则属于嘉庆年份。

12赦记雷纹螭纽等多种类型均可追溯到同治或更早前时间点,如冰心道人的刻诗也可能是程寿珍所作,为清末人物之一。

13康熙辛卯年制的小扁盏及米色小盏宣统元年的宝鳞二字也是宣统期间工匠宗氏之作。王南林则在乾隆时供给宫廷御器服务。而项圣思则因其高级工艺而备受推崇,但其批量生产使得一些产品难以辨认是否真的如此精美。这一切都是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不仅需要对历史背景有透彻理解,还需对不同艺术家的技艺有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