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资讯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景德镇瓷器欣赏人物与古代陶瓷种类的交响

在上海博物馆中,藏有一件精美的明代景德镇青花团龙纹烛台,该烛台是两件成对烛台中的一个。它由一根高49.2厘米的烛碗、一块直径12.4厘米的烛盘和一个直径18.5厘米的座组成,整体可以移动分离。底部为平底,无釉,整体施白釉,釉色中闪青。

这款青花团龙纹烛台,在明代晚期景德镇开始流行,但以绝对纪年装饰著名的是较少见。该烛台外壁绘有十组青花纹饰,从上至下依次为:花卉、边饰、题记侧面画有团龙纹。这类作品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因为它们不仅美观,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令人着迷的是这个烛台上的绝对纪年——“大明国直隶徽州府歙县滚绣乡行里潭滨礼堂大社居首居,信黄舜耕……黄明天启元年仲夏月谷旦立”。从内容看,这个黄舜耕是一位地方大户乡绅,他的地位可以通过“首居”二字来推断。“首居”源自《周易》,后人解释多种多样,如“六爻自下而上,下为足,上为首居”,显示出他极高的地位。

这样的定烧瓷器,在当时通常会与香炉、花瓶或另一副烛台配套使用,这叫做“五供”。这种风格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非常普遍,并且常常出现在版画和其他艺术品中。

此外,还有一件同样珍贵的景德镇瓷器——海水龙纹炉,以其独特的手法描绘了海水和十八罗汉渡海的情节。这件作品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佛教故事的大力赞赏,以及他们对于各种宗教象征物品的大量收集。在这幅图案中,一群罗汉乘坐不同的动物穿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旁边还有神仙和小鬼等守护者,为他们提供帮助。

最后,我们还发现了一对笔筒,其中每一方都刻有古诗,并且署名了制作者的名字:“癸未夏日……”这样的签名在许多古代陶瓷作品中都能找到,它们反映了工匠们对于自己的作品以及他们所创作内容的骄傲与尊严。此外,还有一只白釉镂雕上元侍饮诗碗,它采用了透雕技法,将苏东坡的一句诗刻于钱纹之内,使得整个设计既显得简洁又充满深意。

这些瓷器不仅展现了中国陶瓷工艺技术之精湦,也反映出了那段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它们作为文物被保存下来,不仅是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也是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