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复品味紫砂历代名人传与铺砂得趣壶款识图章从明至近现代一脉相承的艺术智慧
反复品味紫砂历代名人传与铺砂得趣壶,探索明代至近现代的艺术演变。首先,我们有李茂林(1522-1619),他以“小圆壺李四老官”著称,其作品不署款仅留下硃书号记。李茂林在紫砂工艺上开创了新篇章,将壺坯从缸窑改为瓦囊陶穴,以提高烧制质量。
接着,是惠孟臣(1621-1644),他以“君德”和“思亭”为号,擅长大壺的樸實风格,小壺则精细考究。他的作品常见于竹刀刻款中,有一款内有“永林”篆字小印者尤为精致。
再来是徐次京、承雲從、周季山、陳挺生等人,他们都在明代天启、崇禎间活跃,都善仿古器,并且书法技巧也非常出色。其中,陈和之的作品尤其受到赞赏,他的泥色丰富多样,有时呈紫红色或豬肝色,其笔法具有晋唐风格。
此外,还有徐令音,他可能是徐友泉之子,被称作小徐,与友泉并列。他制造了一件名为"鱼头水盛"的紫砂壶,该壶底部刻有"徐令音製"四字阳文小篆印章。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沈君用,他被誉为士良,早夭而又才华横溢。在制作过程中,他融合了陈仲美和欧正春的技艺,使得他的作品既精湛又独具特色。他的一件名叫"红泥粗砂小壶”的作品至今仍然被视作极品之一,该壶底部刻着:"大明天啓丁卯(1627)君用製"九字楷书三行。这份珍贵记录不仅展现了沈君用的技术高超,也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时期有一种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