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初的明代紫砂遗风十大石瓢壶中的传承者
在那古老而又宁静的宜兴,紫砂器的大致风格是古拙、凝重、质朴、厚重,这些特点并未因朝代更迭而一去不复返。但是,随着战乱的蔓延,宜兴制陶业尤其是紫砂壶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紫砂文化因此陷入了一片萧条之中。明末清初时期,那位著名文人陈维崧想要赠送给朋友两把品质上乘的紫砂壶,却发现这已成为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他在《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中写道:“百余年来迭兵燹,万宝告竭珠犀贫。皇天动运有波及,此物亦复遭荆榛。”然而,当新政权逐渐稳固经济逐步恢复时,江南地区迅速繁荣起来,与此同时,紫砂业也重新焕发生机。在那个时代,一些老艺人开始重操旧业,他们大多数未能摆脱前明简劲、古朴、厚重风格的影响,而他们所制成的沙壶基本上仍然承袭着前朝遗风之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匠便是惠孟臣关于他的生卒年份,有人推测他可能生活在明天启或崇祯年间,但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并未提到他。这表明惠孟臣实际上生活于康熙或雍正年间。他所制成的小巧实用的沙壶后来被各个朝代模仿得很频繁,以至于真伪难辨。但无论真假,其风格都非常统一,都具有小巧简约流畅实用之美,这反映出明代审美倾向。而这些小型沙壶深受闽南和潮汕地区茶人的喜爱,因此就有了“小壶必曰孟臣壶”、“壶必孟臣”的说法。
比惠孟臣略晚一些的是雍正和乾隆时期的一位名家——恵逸公,他的作品同样没有受到康雍乾时代华丽繁复风格影响,而是延续着明代趣味,使得他的作品显得雅致脱俗且古朴可爱,因而世称“二惠”。王友兰、高凤翔以及邵元祥等制沙高手也多继承了晚明紫砂沙器的风格,他们虽然也精通制作粉彩炉钧釉蓝釉等受时尚影响较大的沙器,但他们的人文气息依然浓郁,比如恽南田记载王友兰曾经制作过一只名为“拙政园茗壶”的精美品种,其笔力堪与晚明小品媲美。而《阳羡节录》则详细记录了华凤翔的手工艺技巧,并评价其能够将古典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同时保持其原始朴素之美。此类评价对于任何领域,如家具书画或其他艺术品都是适用的。
即使是在顶尖大师陈鸣远身上,也能看出这一传承链条,他光洁纯粹的地面作品成就非凡,但由于被花货大师们所掩盖,所以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