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资讯

古代艺术品鉴定真伪辨识与市场维护之争

赵先生(化名)是一位装裱出身的绘画高手,他曾经在画家的作品上做“后加画”,使得原本空洞的画面变得生动多彩。他的生意应运而生,尤其是对于那些成名后不愿意亲自创作应酬之作的画家来说。他用1万元买来一副岭南人物画名家的应酬画,加上很多背景,使整个画面丰富起来,最后将这幅作品在某拍卖行上以20万元卖出。

然而,一次他把李可染的应酬作加彩后在拍卖行拍卖,被行家的火眼金睛看出来,因为作品价位实在太高了,他捅了马蜂窝,最后只好金盆洗手了。这次事件让赵先生意识到,即使是看自己的画,也有走眼的时候,特别是这种‘后加畫’。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买家只想求安心,那直接去画家的展览上找作者讨要一张“出世纸”,不是比证书更靠谱?“投资和收藏考验的是眼力、经验和胆识,买畫也要動腦筋,一味依賴別人認證也不足取。”混战:畫家、藏家、拍賣行矛盾四起

记者发现,有些艺术品在市场上的真伪辨认并非易事,即便是当事人也难免会产生误差。在一次事件中,一位收藏家@唐炬晒出了6张照片,反映了一个案例,其中涉及到季大纯现场指认伪作,并给予了鉴定意见。该艺术品于今年6月17日北京艺融的拍卖会上拍出,但被确认为赝品,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此外,还有一类似情况发生,在北京保利宣布,因胡建成作品存在真伪之争,他们只能停止拍卖胡建成的作品。胡建成本人则表示,对于一些早期作品,不认自己年轻时的作品,这种说法“太有想象力了”。他认为,作为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最有发言权。

然而,有些行业专家提出质疑:“难道今后书畫家們要开辟一个新行當:代鉴真伪?小買家根本沒机会見到畫家本人,又如何是好呢?”他们提倡建立科学认证体系,而不是简单地依赖某些人的个人意见或标准。如果能够确立一种标准化、防伿化且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技术的话,那么对艺术品进行鉴定将更加公正透明。此外,还需要考虑证书验证的问题,即使有专业机构提供鉴定服务,也必须确保这些证书不能被轻易复制或篡改,以维护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