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在hi艺术中心的创作之路观念与灵感的交响
在hi艺术中心,艺术家们的创作之路充满了情感共鸣。上个月,笔者参观了“上海书展”,这次活动异常火爆,人潮涌动。似乎这个城市正在逐渐重视阅读,这让笔者感到既欣慰又有所思考。人们是否真的热爱读书?还是仅仅是因为宣传而被吸引去体验?无论如何,这样的盛况无疑对文化氛围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为一名艺术学习者,我始终怀疑那些不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为何忽然强调起所谓的“观念”性。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获得这些“观念”的价值,以及它们对艺术有什么具体贡献?
自西方的“观念”艺术引入中国以来,它似乎成为了一个带来思想启示的灯塔。在我看来,我们或许习惯于借用别人的词汇,而不是发明新的表述。这可能确实有些过分要求,但也许正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融合不同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皇帝、大臣们并没有区分玩瓷器与绘画之间的巨大差异。然而,从事绘画且有思想深度的艺术家们一直努力抗争,以摆脱被视为简单技艺的事实,并传达出自己的言外之意或境界。
随着时代变迁,当代中国开始开放,其它领域、新媒体、新材料、新工具都开始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但这一切都是以“艺术”为主体进行探索。如果我们脱离了这种主体性,那么一切都将失去意义——除非我们的生活变得像吃喝拉撒睡一样,无需特别学习。
学术界有一位学者曾说:“对于学生而言,学专业犹如研究树木。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最好能先把森林的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小径上,不至于迷路。”这样的理想主义激励着每一位追求卓越的人。
然而,对于那些只专注于掌握技术手法、忽略跨领域知识和思维发展的问题,我认为这是缺乏后知后觉潜能的一种表现。虽然我自己也曾经迷失方向,但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我学会了不断地拓宽我的视野,将不同的知识技能融入我的作品中,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和深刻含义。
因此,在今天,有理想并且愿意跨领域吸收知识的艺术家应该致力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这些素养与能力成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增强了个人职业发展,也使得整个行业更加繁荣昌盛。而对于那些贬低手艺而抬高观念的人来说,我只能表示一些同情,因为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真正伟大的作品往往源自对自然、人类以及社会问题深刻理解,而不是单纯依靠概念上的创新。
总结来说,“手艺”作为一种劳动者的专长,是唐朝就有的概念,而“观念”则指的是思想或意识。当代中国许多年轻人崇尚西方流行的大型装置及实验室项目,同时忽略本土美术教育与历史遗产,这让我感到有点困惑。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平衡内外部力量,加强基础教育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就会发现真正伟大的作品来自於结合技术精湛与深刻哲理思考之间。此时此刻,即便是在hi艺术中心,那些真心投身于自身创造力的artist们,他们的情感共鸣才会最真实,最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