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水石中的古今紫砂名家争相挑战成型难度最高的这款壶在自然之中寻求完美
在古老的夏、商、周时期,边陲游牧民族便以水囊盛酒装水,世代相传。这些水囊通常由牦牛皮或骆驼皮制成,形状扁圆,不占空间。它们能够盛50-60公斤的大量水,也能轻易携带在马背上,是游牧生活中的必需品。
随着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在春秋时期出现了铜扁,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宋元,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紫砂文化兴起后,这种艺术形式转向了陶艺领域,产生了虚扁这种特殊造型。
《青铜虚扁》这款壶体现出了“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的精髓,全手工制作,其难度很高。要求必须拍扁,同时力要匀,但又不能塌下。这是一项极为考验技艺的壶型。
好的虚扁壶应该有着典雅的线条和完美的比例,它们需要有一定的气势,而不仅仅是外表上的扁平。这意味着壶身需要有一个明显的反弧线,使其既紧凑又有力。同时,它们还需要具有过渡性,即脖子不能直接连接到肩膀上,而应该表现出一种流畅而自然的过渡效果。此外,还应有一些特定的形状,如鸭嘴、圆把和圈足,以增强整体风格。
历史上的著名紫砂师傅如时大彬、顾景舟等都曾创作出令人瞩目的虚扁作品,其中一些甚至成为了珍贵收藏品,比如《青铜虚扁》和顾景舟《虚扁》的价格都超过数百万元人民币。而陈鸣远则以其独特的手法将这一艺术形式推向新的高度,他的一件作品被誉为“纯朴大度”,泥质用粗砂调制,用料恰当,让人感受到浑朴之中有峭拔之势。
徐汉棠也以其简洁而优雅的手法展现了这一艺术风格,他的一件作品虽然延续了前辈们的风格,但底足略高,更突出了壶身中腹所表现出的韵味。而王寅春则以他的刚性来发挥这一特点,将光素无纹与柔和线条结合起来,使得整个作品生动活泼。他设计的小直筒壶嘴既刚劲也有力,又不失温婉之意。
最后,我们提到的笨严先生则运用堆塑手法将简单折枝花纹样巧妙地布置于壶盖上,使整个作品充满力量感且端庄。此外,一些其他师傅如王泉林、李寒勇以及庄青先生也各自展现了一系列精彩绝伦的虚扁作品,他们每个人的视角和技艺都让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