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之美探究新手紫砂壶选择之谜__紫砂之家
我最近遇到了一件小插曲,打碎了一把紫砂壶,发现它的颜色和壶体不一样。这个问题一直让我很担忧,因为我怕那是一把化工壶,我已经用了那么多时间去养它。于是,我深入了解了这背后的原因,这其实与紫砂壶的烧制过程密不可分。
紫砂壶的烧结温度在1050°~1200°之间,烧制之前,制作人员会根据紫砂原料颗粒粗细程度来定一个烧制的上下限温度,并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同时遵循事先制定的温度曲线。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表面和内部受热软化不均匀,就会出现颜色的差异,即使经过严格控制。
随着烧制温度的变化,壶坯呈现出深浅不同的变化,但由于表面和内部的受力度和密度差异,在烧造过程中就会产生吸附效应,也就是所谓“吐黑”现象。这时,呈色的差别就显得尤为明显,而表面的色泽也可能与内部不一致。
在整个烧造过程中,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熟:坯体表面与内层一致化,但壁体吸水率过强。
结晶:器体表面与内壁颜色发生变化,由于外部压力较大,与内部紧密度有较大区别,便会出现原矿土呈现出不同颜色的情况。
高度结晶:产品已完全结晶,有清脆敲击声。
近瓷化效应:泥料已经完全过火,上层有突出的沙颗粒或气泡状突凸。
如果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因窑温不足、完全结晶或者过火等原因造成影响,那么使用中的问题便会逐渐显露出来,比如泥料色泽也不再保持一致。
这种情况下,“吐黑”的部位不同、所泡茶叶不同以及养壶习惯也有所差异,因此“吐黑”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有些地方肉眼可见地变得更深,更是加剧了颜色的不一致性。
综上所述,如果发现紫砂壶颜色或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不必立即判断其为低劣材料或是假冒伪劣品,而应该理智地对待,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拥有的这些艺术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