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语资讯

山东博物馆以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为名仿佛在讲述一段历史的长篇小说而这段历史中中国瓷器便是那个小

山东博物馆与甘肃省博物馆携手共创,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以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策划了《大河上下——黄河流域史前陶器展》在山东的盛开。展览中的一件宝贵藏品,是一尊“卍”字纹长颈彩陶壶,以马家窑文化为背景,大约流传于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由青海省博物馆珍藏。

这次展览汇集了186件精美陶器精品,不仅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灿烂辉煌的史前文化,还邀请观众体验三百多年的历史时光。展期从2015年12月26日持续至2016年3月26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时间穿梭的机会。

展览分为生活序曲、艺术绝响、文明华章和制作工艺四个部分,共计展示186件作品,其中包括来自外地的126件珍品,以及本地收藏中的60多件一级典籍。这不仅是一次对黄河流域史前陶器的大规模回顾,也是对这一悠久文明的一个深刻探索。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发祥之地,其早期文化遗存丰富。在此地区,从大地湾文化到仰韶文化,再到马家窑文化,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一段段璀璨夺目的篇章。这些先民不仅建造了庞大的聚落,而且在中心位置出现了初步城镇化的迹象,而发现的大型礼仪性建筑则证明甘肃东部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的人们以龙为图腾,他们快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社会化进程,并通过与周边各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南方及东方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共同奠定中原基础,即中华民族传统根基所在地。

而在山东省,这片土地自扁扁洞遗址直到北辛、大汶口、龙山及岳石等多个新石器时代阶段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地质线索。在大汶口—龙山时期,生产力达到顶峰,物质财富繁荣,同时等级制度逐渐显现,而文明社会也逐渐形成。这些高超的手工艺品,如同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芒的小小艺术品,它们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

考古学证实,在龙山时期,就有如此宏伟城市如章丘城子崖、临淄桐林和邹平丁公。而莒县陵阳河遗址和邹平丁公遗址上的符号和文字更是震撼人心。此外,那些以蛋壳黑陶著称的手工制作品技艺达到了极致,“黑色”、“光泽”、“亮丽”成为那一代人的代表标志。当今世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那些技术成就,被视作是中国史前制瓷业最巅峰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