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送花

金耕人间有情

2024年8月,金耕双展齐开,在北京灿艺术中心与上海宝龙艺术中心开启名为《双城记》的展览,为观众呈现他近两年来的思考与实践。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谈到“意境”这一美学概念时强调的是艺术家的情感与所表现对象之间的统一与交融。所谓“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在中国美学的至高境界中,所塑造和强调的,从来不是对自然和对象的模仿,而是一种超越对象,托物寓情的唯美主义哲学观。显然,金耕对此是深有体悟的。他视绘画为“另一种形式的思考”,将情感、美的认知与艺术的理想转化为画面上的诗性表达。他的画面之美自然天成,不着刻意之气,充分体现了境由意造,以情构景,因心造境的美学观。

金耕
双联画-森林是海的镜子
布面综合材料,60 × 45 cm × 2,2024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从2020年左右开始,金耕的创作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创造力与迸发的情感流淌于一幅幅画面之上。他频繁地举办个展,也在尝试用不同的媒介诠释他的艺术观念。2024年8月,金耕双展齐开,在北京灿艺术中心与上海宝龙艺术中心开启名为《双城记》的展览,为观众呈现他近两年来的思考与实践。

金耕在工作室创作

8月17日《双城记》首站于北京灿艺术中心启幕,从材料、形式到内容与表现力,金耕的作品将为展厅注入超凡脱俗、自由放逸的精神之气,使观众在其中可观亦可游。

满与空——时间与空间的艺术

时空无限,一切未完。当漫无边际的星空、海洋、繁花、秋水成为画面中的背景时,金耕所凝视的物象,在刻意造就的起伏肌理间,划向了无限延展的时空之海。

金耕
雪堆白 2
布面金属油漆,180 × 200 cm,2023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金耕的作品通常都很“满”,这种“满”无疑是具有冲击力的,但是他的意图并非停留在浅层的视觉感知上,而是在引导观众经由视觉进入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如此次于灿艺术中心展出的《紫陌春风细雨润》、《太平洋上的雪莲花》等作品,金耕用颜料铺满画面,隐去了叙事性和对现实的映照,借助抽象的形式语言和颜料覆盖而成的质感,让画面冲出了有限的画布空间,向无限的宇宙延展。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金耕通过“满”来营造一种无边无际的丰盈充实之美,所勾勒的是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有情”。

金耕
紫陌春风细雨润
布面综合材料,80 × 60 cm,2024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金耕
无边境界
布面综合材料,80 × 60 cm,2024

而另一种形式的画面则显示出“满”的另一层次。《山中何事》、《蓬山》、《银河寄来的情书》等作品,颜料虽布满画面,但却透出“空”的冲淡与禅意。它们是对有形世界的清洗与过滤,也是绚烂之后的永恒虚无。无论是厚重如丰碑,还是轻盈如浮梦,金耕作品中的“满”均体现出了艺术家内在精神与所描绘对象之间达成的统一秩序——变化、和谐、丰盛与均衡。

金耕
山中何事
布面油画,60 × 80 cm,2024

去繁为简的美学观

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层超越自然的不可捉摸的境界。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形象的显现,比之自然是具有真正的美的,因为艺术作品是“诉诸于人的感官的”。

金耕的作品是一种绝对精神的镜像,但这种精神并非是没有内容或是虚无缥缈的纯粹抒情,而是源于客观、超越客观的表现。这种客观的根源,也许是他所秉持的平实的自然观和宇宙观。

金耕
霜天晓角
布面金属油漆,60 × 80 cm,2024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金耕创作的画面大多对应着生活的某些片段。这些片段糅合着他对所处自然与环境的切身感受,是感性的艺术,也是诗意的人生。《雪堆白》、《霜天晓角》、《一树春风万万枝》……这些自然之美皆是极易消逝的瞬间。金耕捕捉仅存于片刻的景象,并将自我情感融入无情流逝的时间中,在宁静的表象之下,我们看到的是浩瀚的情感之河。这种以描摹自然片段作为起点的创作,也与中国诗词的行文规则不谋而合。但不同于诗词的借物言志,金耕的绘画最朴素和最平实之处则在于他并没有过分向“言志”倾斜,也无关功利与对现实的批判,在他的笔下,美即为美,这种平实无华、去繁为简的美学观,也帮助他能够平静地借由克制的笔触,沿着理想中的风景、自然、身边之物的样子,逐渐推敲与铺开画面,创作出意象的山水与自然。

金耕
一树春风万万枝
布面金属油漆,60 × 80 cm,2024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东方与西方的交融

在已被东西方艺术家们穷极的题材与方法中,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是每个艺术家终其一生的思考,金耕也不例外。用什么样的语言与形式在不脱离本土文化语境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当代性的视觉语言?金耕用他的实践,给出了答案。

金耕作品中的美学价值是与他的感知方式相通的,而这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相互渗透的关系。这一美学特色,在金耕的作品中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感知器官所抓取的对万物之美的感悟。

金耕
三联画-太平洋上的雪莲花
100 × 100 cm × 3,布面综合材料,2023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金耕曾对艺术创作做过这样一种比喻:“有时它就像烹饪一道菜,酸甜麻辣是基础食材,在这些食材中发现另一种新的口感,这就是烹饪的另一种境界。”对生活的热爱与他的艺术观相互融合,并符合以味觉、触觉为特点的中国审美意识观。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金耕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在对内在状态的追求,所以他的画面透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宇宙观。

金耕
三春白雪
布面综合材料,80 × 60 cm,2024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同时,他又没有完全落入中国式审美的框架中。他的画面对视觉表现力有着近乎固执的追求,也借由作品题名,实现了作品在“可听性”上的可能。比如《紫陌春风细雨润》、《流水香》、《春与青溪长》,无边的想象与现实中的春雨、流水、溪水相遇,奏响了一首首返璞归真的隽永之歌。

金耕
流水香
布面综合材料,80 × 60 cm,2024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金耕
春与青溪长
布面综合材料,120 × 95 cm,2024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抽象的意味

金耕的画面是与具象拉开距离的。但他的非具象,与西方式的抽象又有所不同。延续着中国古老文明基因的“线”在他的作品中举足轻重,看上去散碎且随意游走,但仔细辨别发现均带有无处不在的克制与精心的排布。对金属油漆、丙烯颜料、水晶树脂等较新材料的熟练运用,让他创造出类似水墨晕染的视觉效果,也拥有了江南山水的烟云溟濛、空灵秀雅之气。

金耕
黄河在三角洲转了个弯(三联画)
布面金属油漆,60 × 45 cm × 3,2023
《双城记》灿艺术中心展出作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金耕笔下的抽象画面,更像是对具象世界的整体或者某个局部进行无限放大后所进入的不可言说和不可描述的意象世界。在我们凝视这些或宏大、或精微的世间万物时,它们也在浩瀚的时间中无声地划过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生命个体。所以,金耕的作品,与其说是抽象的,不如说是具有抽象意味的具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