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送花

清华艺术博物馆旁的后羿卷发大鼻子业内人士华夏文明是多元化的

近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旁的一座名为“后羿射日”的雕塑引发网友争议。 该雕塑里的后羿有着卷发大鼻子,与大众印象中中国古代神话形象相去甚远,这也让一些网友表示疑惑,“后羿啥时候成西方人了?看不懂!”

7月25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著名雕塑家朱成和著名艺术评论家崔付利,雕塑家朱成表示后羿射日雕塑没有任何问题,“后羿是上古神话的人物,他的形象很难说就一定要和现在中国人一致。”著名艺术评论家崔付利则表示,对该雕塑的讨论的重点不应该围绕在卷毛大鼻子等视觉元素,更应该围绕雕塑的空间感和体积感。

卷发、大鼻子

“后羿射日”雕塑引讨论

“后羿射日”雕塑 图据网友“张捷观察-谁是谁非任评说”新浪微博

去年10月份,微博认证为“北京知识安全工程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立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新浪微博网友“张捷观察-谁是谁非任评说”,就发微博谈到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旁的这座雕像。“且不说希腊是不是伪史,古希腊人啥时候用弓箭,而且是西方人所说的‘蒙古式开弓’?中国开弓是用大拇指拉弓弦,而且要拉到耳后,西方见到已经是蒙古人横扫欧亚的时候了,而这种拉弓方式就是我们的孔子六艺之一,要严格训练,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专门拉弓的工具扳指出土了。在祖宗面前,把祖传技艺也雕刻成洋人的了,此类错误不该在清华发生。”

在跟帖评论中,有网友表示:这后羿的表情,大卷发,赤身,哪有中华文化的影子?还有网友提到著名的雕塑《大卫》,“袒露……这个……大卫您知道的吧?”近日,“张捷观察-谁是谁非任评说”也转发自己去年的这条微博,让“后羿射日”雕塑继续引发讨论。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关于“后羿射日”雕塑的一些视频,有着数千条的跟帖评论,热度不小。

从该雕塑的介绍照片中可以看到,该雕像作者为魏小明。魏小明,是中国著名雕塑家、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美术家协会。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官网上,登载着一篇名为《清华美院教授丨魏小明:作品是最好的代言》的稿件。稿件中写到,魏小明是在中西两套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刚回国的那段时间,他的作品一直被贴上'不中不洋'的标签,两头不靠岸的感觉让他十分难受。但很快,他就释然了,在争议声中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因为他觉得,对艺术家而言,国界并没有那么重要。一件好的作品,人们首先欣赏它的是艺术语言,而不是先问作者是哪个国家的。'可能正是因为我具备这两方面的文化教育背景,我创作的每时每刻,都是这两种文化不停地碰撞所产生的东西。'”

“后羿射日”雕塑 图据网友“张捷观察-谁是谁非任评说”新浪微博

同行看法:

后羿雕塑造型没有任何问题

夸张是艺术表现中的一种常用形式。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可以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那业内人士对于“后羿射日”这座雕像,到底有着怎样的看法呢?7月25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著名雕塑家朱成,他说自己和后羿雕塑作者魏小明没有直接联系,但知道他的艺术成就和人品,在圈内还是不错的。

在他看来,后羿雕塑造型没有任何问题,“后羿是上古神话的人物,他的形象很难说就一定要和现在中国人一致,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几次大融合,后羿身上带有外来人种特征也情有可原,毕竟我们对远古时代的中国人长什么样子现在也不甚清楚。再说,魏小明这件雕塑算是原创作品,不是大家想象的后羿穿一件汉服挽弓搭箭形象,如果做成那样的雕塑,那就是工艺品而不是艺术作品了。”

著名艺术评论家崔付利也谈到了对于这座雕塑的看法:“作为艺术评论人,我们更多的是从艺术的本体语言来讨论问题。比如魏小明的《后羿射日》,我们观看的重点不应该是卷毛、、大鼻子等视觉形象。三星堆青铜立人如果从形象上看,很多人也曾揣测其是外来文明甚至是外星文明,但三星堆是华夏文明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后羿射日》同样如此,我们对它的讨论更应该围绕雕塑的空间感和体积感,如何在动与静之间体现瞬间的张力,如何在雕塑的自身语言与观念之间形成某种呼应关系。”

7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致电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关于该雕塑的问题可联系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此后,记者拨打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综合办电话,了解学校方是否有注意到“后羿射日”雕塑引发的一些讨论。工作人员仅表示,可将采访函发送到工作邮箱,会有专人予以回复。